《人才》
听父亲说,二叔家小燕,初中毕业未能考上高中,欲要去南方打工。
二叔当年学习好,全因奶奶离世,家里没钱供他念书,辍学成了农民。可是叔叔不甘心,立志必要儿女们多上学。受大街小巷里各种招生广告蛊惑,送小燕学技术。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小燕就要毕业了。叔叔到我家,问我父亲借一千块钱,说是学校安排就业的经费,安排去南方上班。
过年叔叔来串门,和父亲聊起说,小燕分到了昆山,在电子厂里流水线上干。一个月能加半个月的班,结算工资下来最少也要三千多。言语中,少不得得意满足。
我插问:主要干什么的?叔叔摇头,表示不懂,估计是在流水线上。
在家乡,人们相信,上了大学政府就给管,坐办公室指挥人。这便是所有父母强迫孩子努力读书的真正目的。
我许多同学大学毕业后,大多回了家乡。居然有人恬着脸跟我说,家乡人养育自己不容易,要回报乡亲们,我当时差点点就信以为真了。
我自己在外漂泊许久,渐渐明白,回头的马儿,大致外头的草,都被割走了,或是围了栅栏吃不着,没得立足之地。所谓当年包分配的技校,毕业以后,还是去南方电子厂的流水线上打工。我小学没毕业的表弟,已经在里面干了许多年。
许多男同学回来,挤破头考公务员,托关系,走后门。女孩子挑三拣四,找个有钱的主,彻底断开一起共苦和同居了四五年的男朋友,卯足劲逼男方买车买房。从此,俩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在老家,我们这代人,大致的走向是:小时候读古诗,中学学宏观,大学学技术,毕业回家。
大学生就业难,难就业。有关部门表示压力大,叫苦不迭。就现下这种教育方式,没教成智障已属万幸。
小时候语文课本上,一只猫咪模仿庄稼人种鱼,为的是冬天收获一大群鱼,结果人人都知道。
教育的多元化,是讲求因好所学,不是讲求因分被学,更不是许多的教育差别化。原本一林子的树苗,一大部分矮小,只有少数比较茁壮。主人雇人来培育这些树苗,养护者便多给长势好茁壮地浇水施肥,对矮小的少有关照。长大后,都砍去盖屋造桥,会有多少栋梁?
既然选择了制造次品,为何还要怪它不合格。
我自感觉,名校和一般学校是有差别的,大学尤为突出。三流大学,师资缺乏差劲,狗尾续貂太多。许多学校的基本建设都不健全。一个学汽车的学生,到毕业没机会摸扳手,没机会拆发动机,几乎完全是看图教学。更别说文化底蕴和氛围,罄竹难书的差距。
那些年,大街上四处都是民办学校招生,吹嘘地十分地响亮,都说自己是民办排名第一。不过有些学校,说他们在成长,已有了不小的进步完善。恰恰有些学校,为了欺骗孩子们,总说我们在成长。以我目测,照此下去,大概五百年以后,定会跻身到二流行列。这些野鸡大学,说好上三年的学,第一学期十一过了才去,还没到元旦,就回来了。第二年秋天,学生基本都已经不去学校,在外打工挣钱了。
每年看着熙熙攘攘地新生来报道,一张张新奇可爱的面孔,不免难过起来。
本章已完成!
嫡女恶妃
天师灵狐传
青春派
打不赢怎么办?只好选择攻略了
我还在原地等你
修真太子爷
失踪的爷爷半夜联系
诸天轨迹
盖世神医
英雄联盟之战神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