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章针锋相对(1/2)
第二百六十七章针锋相对
其实,顾振德的遭遇绝非个别
和东南纺织厂一样,正在酝酿罢工的工厂还有好几家,而且都是临江有些知名度、上了一定规模的重量级单位
原因是一样,加工资
工人的感受也好,顾振德们的感受也好,其实,归根到底都一样
这不,进入盛夏以来,掌管全市最高权力的临江军管会也明显感觉到了物价的压力、经济的停滞,以及民生问题中的诸多隐患
大米缺少
面粉缺少
油盐酱醋缺少
随便走上街头,曾经的东南第一名城,此刻相当萧条,工厂停产,商铺打烊,大量的工人失业在家,而市面上许多物资都供不应求
军管会能不着急吗?
打下了江山,难道毁在这战后的重建上?
当然不能,
用小米加步枪灭掉了武器精良、兵精粮足的国民党主力军队,难道,面对这些困难还会束手无策,打输一场没有硝烟的另类战斗?
军管会及时出手,走访民众,倾听民意,征求经济专家和民族党派意见,最快度组建了公私粮油企业工会
这个机构的确是对症下药,就是要从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入手,平抑物价,平息民怨:
统一价格
统一收购
统一采购原材料
这一招,在早先的抗日抗拒地,后来的解放区都用过,挺管用,打击不法商贩,扼杀物价哄抬,公开价格利润,最大限度缺少中间环节
或许,这也正是后来的计划经济在这一特殊时期的试验版本
军管会授予这个公会很大的权力,对行业进行严格监管
你不听工会的,好啊,转身军管会来找你,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军事管制委员会,大批干部穿着军装上班,腰里别着枪
有东西卖,那就统一价格,这个问题能解决
没东西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由于战火纷乱,农村老百姓哪里还有心思好好种田干活啊,加上上一年临江干旱,屋漏偏逢连夜雨,农民欠收,城里的店铺去哪里收购
缺粮,成为民生第一难题
打天下,本来就是造福于民,帮着老百姓过好日子的,看着眼前这一幕幕,军管会能不心急如焚?
没想到,最后解决了这个大问题的,竟然是不懂经济的两位主任
李作人一个,乔向一个
老百姓的吹草动都会被公安收集到,尤其是涉及社会稳定、百姓疾苦的一些情报,公安干嘛的,公开的秘密的采集渠道,那是很多的
其中的很多重要情况,都会整理好,呈报决策者,多少年过去了,现在的公安局还是这个模式,很多省市领导上班第一件事,看看公安的专报,群死群伤、集体上访、安全事故、重点人头动态,这方面要是没啥大事,就放心忙其他了,对了,现在很多地方叫维稳信息、舆情专报
那些日子,两个人关起门来,合计了许久,最终想到了一个笨招:买粮
临江欠收,江南各个城市都供不应求,去哪里买?
东北老窝
李作人和乔向经历一样,都是山东八路,只不过一个是115师,一个是山东纵队的,后来山东八路军两支大部队重组,成了山东军区,两个人都在机关大院,后来跟着罗荣桓一起北上东北,在白山黑水间一打就是快四年
那些年间,搞土改,剿匪,斗,就在这过程中,跟当地政府,跟老百姓那也结下了深深的感情
东北大平原,自然条件优越,耕地面积大,土壤肥力高,期以来一直是中国的最重要的粮食基地,平时最常见的,就是玉米、水稻、小麦和大豆
其他地方听过闹饥荒的,东北听说过吗?
山东老乡为啥就爱闯关东,说穿了,不就是那疙瘩有吃有喝,饿不死人嘛
说干就干
李作人立即和留守东北的老战友联系,那里答应筹集一些
乔向联系的人,是高唐,老读者还记得,敌工部联手158团打下来的那座县城,敌工部成功策反了城防大队大队韩德勤,之后一举拔掉了东野大军工攻取金州的铁路线上的一个点
战后,地下县委的王书记转成了地上的,韩德勤担任了高唐的人武部兼公安局,那段时间的工作接触,乔向与他们俩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这不,一听当年的乔部有求,王书记马上喊来韩部,两个人一合计,马上动员,高唐除留足自己当地百姓的粮食外,动员全体乡亲多交公粮,支援临江人民
老朋友就是好办事,这县委县政府一出面,老百姓一听,以前解放高唐的解放军遇到麻烦,二话不说,把家里的粮食拼命往粮库里运送,何况,临江开出的收购价钱,比东北当地还要高
之后,军管会载出面,打通了铁路部门,专门调拨了运量专列
源头活水一来,供应一跟上,困扰临江领导班子的吃饭难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陈年烈苟
道门往事
代嫁弃妾
龙婿叶凡唐若雪
上上签
回春诀
都市修仙之青帝归来
风云之最强反派
重生试爱:展少又吃醋了
田园太子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