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1221-1240(1/10)

[1221]

当初李如松布阵之时取兵法围师必缺之意空出了东边。但是很多人可能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何是东面?

而当日军蜂拥逃出东城城门的时候我相信他们已经找到了答案。

东城城门外是一条大河波浪宽。

谁要选这里当攻击阵地只怕真是脑袋进了水。

于是日军麻烦了要绕着城墙跑只怕是没个头要回头跑进城估计明军不让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百般无奈之下只剩下一个选择——跳河。

我记得那一天是正月初九北风那个吹……

朝鲜的天气大概和东北差不多一般说来这个时候是很冷的估计起码是零下几度然而日军依然勇敢地跳了进去。

虽然气温到了零下但我可以肯定当时的江面还没有冻住因为在朝鲜史料中有这样一句话:溺死者约有万余。

先被烤得要死不活然后又跳进冰水冷冻。古语有云:冰火两重天想来不禁胆寒。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不死的只有人了很明显日军缺乏这种特种人才。

逃出去的基本上都死了不淹死也得冻死而呆在城内的小西行长更不好过他很清楚自己已经完蛋了现在他要考虑的不是封赏不是守城而是怎么活下去。

在生死的最后关头日军爆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在小西行长的指挥下明军的数次进攻被打退看那势头不拼个鱼死网破、同归于尽决不算完。

虽然明军占据优势且人多势众但毕竟打了一天一夜就算不领加班费喘口气总还是要的何况胜局已定赏钱还没领在这节骨眼上被打死也实在有点亏。

日军虽然人少却敢于拚命生死关头什么都豁得出去。用今天的话说这叫双方心理状态不同所谓穷寇莫追就是这个道理。

于是一个奇怪的情景出现了在经历了一天一夜的激战后城内再次出现了短暂的平静。

接下来一件十分神秘的事情生了。

之所以说神秘是因为直到今天这件事情也没全搞清楚。

关于这件事在史料中大致有如下四个历史版本。

[1222]

按照明军监军及部将战后给皇帝的总结报告事情的展是这样的:日军残部由于抵挡不住明军的攻击全军主动撤退李如松将军神机妙算(料贼计已穷必遁)设下埋伏并派兵追击大败日军。

第二版本是朝鲜大臣柳成龙给国王的报告说法也差不多李如松料敌如神在日军逃遁之后动攻击大败日军。

第三版本是朝鲜国王给大明神宗皇帝的报告(他算是明神宗属臣)这份东西可作为上下级的规范文本说到自己的看法都是臣窃念说到明朝都是天兵、天朝大明皇帝英明神武大明总兵神兵天降从头拍到尾。

而开战后明军是天地为之摆裂山渊为之反覆34;;自己(朝军)是小邦袖手骇缩莫敢助力34;;日军则是螳臂据辙无敢抵敌。照他的意思日军是碍于明军的神威一触即溃了。

而讲得最详细也最实在的是第四个版本。

根据朝鲜《李朝实录》记载事情是这样的:

在战斗陷入僵局后李如松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他派出了使者去找小西行长谈判。

对于这个决定很多人并不理解人都围住了还要谈什么判?

但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很明智的决定因为此时日军主力已被歼灭平壤也已攻克战略目的已经完全达到目前最需要的是争取时间修整以防敌军反扑而城里面放着这么一群亡命之徒硬攻不但耗费精力伤亡也会很大时间一长还可能生变所以还是谈判最划算。

李如松的谈判条件是这样的:

以我兵力足以一举歼灭然不忍杀人命姑为退却放你生路。

这意思是我可以灭了你但无奈心太软(其实是太费力)就放你们走了吧。

小西行长是这样回复的:

俺等情愿退军请无拦截后面。

他的意思是我认输了麻烦逃走的时候高抬贵手别黑我。

如此看来也算是皆大欢喜双方达成协议明军撤去包围日军在万分警戒之下手持武器逐步退却撤出了平壤城。

局势展到此看似平淡无奇但怪也就怪在这里既然事情圆满解决为什么在官方报告中却都没有提到这件事呢?

这大致有两个原因其一、跟敌人谈判把敌人放走无论出于什么目的有什么样的结果似乎都是不大好宣扬的。

而第二个原因应该算是人品问题。

[1223]

如果小西行长了解李如松或者听说过半年前宁夏叛乱的经过相信即便打死他也绝不会和李如松谈判。

因为根据李如松的性格以及宁夏叛军领哱拜的最终结局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李如松至少在这方面是个不守信用的人。

几乎就在小西行长带领日军退出平壤的同一时刻李如松叫来了查大受交给他一个任务:领兵三千赶赴江东小路埋伏。

困兽是不好斗的但只要把它放出来就好斗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推破虚空 篮坛之魔鬼分卫 凡世歌 空间之农女皇后 重生配音巨星 我的魔法时代 从零开始的吸血鬼生活 当土豪门遇上真豪门 超级小王爷 帝道争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