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霸主之郑国(前806年—前357年)(6/9)
祀它们大约也有一定的时间和次数。山川是神灵所聚的地方,《山海经》里记着祭山川的礼数很多。据记载,只有天子诸侯才配祭祀山川。至于日、月、星辰以及其他的神祇的祀典,在当时自也有规定,但详细的制度已不甚可考了。从天子到士都有宗庙去祭祀他们的祖先(不同族类,鬼神是不享他们的祭祀的)。宗庙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合祭众祖的太庙(一称“大室”[?]以太祖为主),一种是分祭一祖的专庙。据说,除太祖和最有功德的祖宗外,寻常的祖宗的专庙,经过若干代之后,便因亲尽被毁了。祭祖宗的礼是最繁琐,顶重要的有“禘”、“烝”、“尝”等祭。禘礼在孔子时已不很明白了,据我们的研究,禘只是一种平常的祭祖礼。烝、尝大概是四时献新的祭礼。每年祭祖大致有一定的次数。三年有一次大祭,唤做“殷祭”。
诸神中最与民众接近的是“社”。大致每年春秋佳日有一次社祭的赛会。这时候,鼓乐、歌舞、优伎、酒肉和城里乡下的俏姑娘引诱得举国若狂。在齐国,也许因为民庶物丰,礼教的束缚比较轻,社祭的赛会特别使人迷恋:连轻易不出都城的鲁君也忍不住要去看看(社祭之外,只有年终合祀万物的“蜡”祭也具赛会的性质。据说举行蜡祭的时候也是“一国之人皆若狂”的)。国家每逢出兵打仗的时候,先须祭社,祭毕把祭肉分给将士们,这叫做“受脤”。得胜回来的军队要到社前献俘;有些国家有时且把最高贵的俘虏当场宰了,用作祭品。战时“不用命”的人也在社前受戮。此**到大水、大火、日蚀和山崩等灾难,也须到社里去击鼓杀牲献币而祭。遇着人们有争执的时候,社更成为盟誓的所在。
占卜
周人除用卜法以外,又造出一种“筮法”。筮法的详细情形已不甚可考了。我们只知筮的工具是用一种蓍草,它的兆象是用一种叫做“卦”的符号来表示。这些卦的起源怎样,到今天还是问题;不过我们知道,卦和蓍草一定有些关系。用两个卦叠合起来,便成功一个整卦。整卦八八相乘,共有六十四个。每卦的卦和爻,都有吉凶的应验。卦有卦辞,爻有爻辞;这类辞句古代一定很多,到后来纂集成一部书,便是今天所传《五经》中的《易经》。筮比卜的方法来得简便,所以在周代筮的应用范围较卜为广。但那时人看筮法不如卜法的可靠,因之有“筮短龟长”的批评。
7国家经济
郑国是一个经济强国。但国土资源贫乏,“国小而逼”,是进出口贸易最发达的国家。手工业高度发达,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手工业主要集中在新郑国都地区。郑国从建国初期开始确立了贸易立国的发展方针。按照盟约:“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的基本原则,让商人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进行自由贸易,为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创造了有利的国际市场条件。此后,郑国对外贸易迅速增长,主要贸易对象为周、晋、楚、秦、齐等国家。
国家农业
周人是以发展农业而强盛的氏族,他们认了农神后稷为始祖。从国王起“卑服即康功田功”,就因这样才得灭商而有天下。
农产物
周人所用的农具,据记载有“耒”(歧头的木器)、“耜”(耒下半圆形的刀头)、“钱”(刀形物,与耜相类)、“镈”(去草的农器)、“铚”(镰刀之类)等,大多是金属物制的。农产物重要的有“黍”(黄米)、“稷”(不粘的黍)、“稻”(米)、“粱”、“菽”(豆)、“麦”、“麻”、“瓜”等。种树最重要的是桑。绩麻养蚕和织布织帛,是女子的专业。
方法
他们耕种的方法,第一步是刈草伐木,开草原为耕地,疏凿沟洫,以利灌溉。耕时用两人推耜以翻土,谓之“耦耕”。草除土翻以后,便按节候去播种和除虫,然后去莠壅土,谓之“耘”和“耔”。成熟之时便去收获。
国家工业
郑国时代的工业情形,记载太嫌缺乏,只能知道工人的聚集地在“肆”(工场),他们造成好的工艺品献给贵族,造成次的工艺品卖给人民。
如当时精细的彝器和兵器之类,恐怕非有专门的工人是不能制造的。
工人可以当做国际的贿赂品,可见数量必不很多。
国家商业
农业维持了郑国时代的基本经济(这并不仅郑国时代如此,就是一直到了今天,这种情形也还未完全改变),同时商业在这时也稍发达了:“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这是西周王室勉励商国遗民的话。“如贾三倍,君子是识”(像做生意,利息三倍,贵人们也懂得),也是西周末年的情形。郑国在东迁开国的时候,政府曾与商人立有盟誓:商人不能背叛国君,国君们也不强买强夺商人的货物;商人们有利市宝货,国君们也不得预闻。商人有了这种特定的保障,事业自然更容易发展。他们在那时已能守不二价的道德,所谓“民易资者,不求丰焉,明徵其辞”,便是说百姓用货物掉换资财的,不求过丰,明定出价格来。
郑国是春秋时商业顶兴盛的国家。郑国因为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秒秒的咖啡店
天下狂徒
无人区玫瑰
撩妻入室,boss好猛
生化狂人都市游
凡人仙府
快穿极品女神皆美腻
天遂人意
铁血兵王
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