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孔庙传经(1/2)
“汤兄,常兄,没想到今日在此重逢,陈功仿佛还在梦中一般。”>
陈功的眼睛湿润着,汤和和常遇春也充满了感慨。>
“为兄自从与大帅参军后,一直身不由己,每日也在思念着兄弟,如今大帅率领的义军深得民心,天下的能人志士也都纷纷前来加盟,如此定能成就宏图伟业!”>
汤和语重心长地说道,一旁的常遇春频频点头。>
“陈功看到大帅如今的基业,内心替他感到无比高兴,大帅身旁有几位仁兄鼎力相助,不愁大业不成!”>
陈功当然知道朱元璋会成功,大明王朝将在他手中诞生,身边的这些人物都是居功至伟的谋臣猛将,也会是名垂青史的开国功臣。>
而他呢?只能是历史的过客,是一幕大剧中跑跑龙套的小角色,但似乎不会显得多余,这也是历史的选择……>
阿呆、无忌、少保,还有侯严吴尺,都在房中,相互诉说着过往,不知不觉中,天色已亮。>
刘伯温一早要搬去孔庙居住,陈功必须送他一程。>
李善长派来了车马和人员,前来护送刘伯温,朱元璋并没有亲自前来。>
昨夜,马夫人和朱元璋又在枕边交谈了很久,夫人叫他不可着急行事,不妨先晾一晾对方,朱元璋也正有此意。>
刘伯温并没有什么行装,一个随身的包袱里,除了几件简单的衣裳外,就只有书,和自己占卜的工具。>
当然,他心中装着更重的行囊,那便是自己的智谋和权思,以及日渐清晰的一幅天下格局图。>
这就够了,刘伯温谢绝了过多的车马仪仗,只让陈功和两三位仆人一同前往。>
“刘某人向来独来独往,不敢劳众人大驾,还请一切从简为好。”>
谢过了李善长,陈功便陪同刘伯温一起向城南的孔庙而去,仆人紧随身后。>
望着刘伯温一行远去的背影,李善长站在原地伫立良久,对陈功的认知始终充满了疑惑。>
“此人既不像元人,也不像汉人,神态举止都透着一股子别样之气,让人好生奇怪。”>
先前是对刘伯温的忧心,现在又加上个不明来头的陈功,李善长心里仿佛压着块巨石,又坠入云雾之中一般。>
孔庙坐落在应天的西南方,始建于五六百年前,虽经多次战乱和自然灾害的侵蚀和破坏,但历朝历代都有重建和修葺,基本保持了原貌。>
朱元璋入驻应天后,就发布了号令,义军不得侵占百姓的田宅,也不得破坏古迹建筑,很好地保护了应天的历史遗迹。>
秦淮河就在眼前,清晨的雾气从河面上升腾起来,向着两岸的民宅、商铺、街道散去,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江南水乡特有的氤氲之气。>
这里曾经是陈功无比向往的地方,他在后世时,就梦想着能在江南生活,如今就要实现了吗?>
一切似乎还不能完全确定……>
吴大帝孙权在此建都,改秣陵为建业,此后,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均相继在此建都,故应天有“六朝古都”之称。>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眼中的江南,也是应天的曾经和现状。>
半个时辰后,刘伯温和陈功便到了孔庙。>
此处确实显得安静清幽,祠堂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正殿里供奉着万人师表的孔子塑像,石碑上镌刻着孔圣人的历史功绩。>
左右和后方是偏殿和居室,朱元璋昨晚连夜让人搞了卫生,清理了四处的杂草和旧物,整个院落归置的整齐有序。>
庙里有两名杂役,平时就住在这里,负责看管庙堂。>
“先生,小的在此恭候多时,请先生到偏殿入住。”>
刘伯温和陈功跟随着杂役,走到了位于正殿西南角的一处房舍内。>
里面倒也宽敞,光线也不错,刘伯温点点头,表示满意。>
“先生,这里果然十分清静,陈功也搬来和先生同住吧?”>
陈功开着玩笑,刘伯温置若罔闻。>
简单将物品放置停当后,刘伯温安闲地坐在了窗前,此刻他才真正感到了放松。>
刘伯温及时打发走了来人,陈功想和他独处一些时间,刘伯温便没有着急赶他回去,这个陈公子不知又有何幺蛾子。>
“先生,您的神奇已见一斑,就连朱大帅也对您推崇备至,不知可否收陈功为徒,给我传授些宝典秘籍啊?”>
陈功意在取经,他的话逗乐了一贯不苟言笑的刘伯温。>
“呵呵,公子真把我当成无所不能的神仙了吗?”>
刘伯温捋捋胡须,目光炯炯地望着窗外。>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无上龙神全文免费阅读
时过境迁
君如阳
快穿养成:反派老公,求放过!
绝世冥神
说好十八线,天后什么鬼
超凡侠武
独步紫寒
王婿
快穿之女配万事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