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百七十一章 老兵 下 捕鱼者(3/4)

在昆明解放后,村里修建学校的时候,姜师傅第一个带头捐出了所有的钱。随后,因为村里许多人进城谋生,顾不上种田,他就帮他们种,因为不用交农税,他种地需要交的不过是一点种子肥料钱(用收成来交付,称为农肥税。

就这样,姜师傅种了六七户人家的田,遇到农忙的时候,整个人连回家吃饭都顾不上,带着简单的饭兜,就在田边地头解决。

然而就算是这样,姜师傅也没有富起来,因为他把每一年的收成就捐给了学校,变成了一册册的图书,不断地充实进图书馆,就使得这个学校的藏书超过标准了。

中午,在校长的陪同下,张蜀生随便去食堂转了转,孩子们的午餐标准和昆明城的孩子们一样,都是两菜一汤,一个鱼香肉丝一个清炒莴笋,还有一个西红柿蛋汤。看到孩子们吃的很开心,张蜀生终于笑了。

他努力了多年,不就是为了让这些孩子吃饱吗,不管他们是身在城市,还是地处偏僻的乡村,他们不应该从小就被差异化对待,所以,张蜀生从一开始就坚决否定了区别对待的做法,在教学配置、资源安排,师资待遇方面都有非常到位的规定。比如这个相比起昆明城里学生人数很多的学校,只是简单了一些,但设施都是一样的标准

从小学出来后,姜老师傅邀请张蜀生去家里吃午饭,后者欣然答应了。

姜师傅的家很简单,居然是草房,不过修的很不错,房顶的草也很得出来主人每年都在修葺。

屋中是一些简单的摆设,倒是有不少竹编和雕刻的半成品,也有放的整齐的手工成品品,看来都是姜师傅平时积攒的。不过生活方面的用品却简单到让张蜀生感到心酸,这样一位抗法老兵,却在老家过着如此节俭的生活,但他却不忘教育,不惜以七十高龄通过雕刻和种田赚钱来赞助学校。

幸好吃的倒是不差,粮食年年丰收,姜师傅家也有米吃。

张蜀生帮着老人好好做了一顿午饭,老人从自家地里摘了一些菜,又割了点腊肉来炒,算是一顿很丰盛的午餐了。姜师傅虽然年龄很大,但这生活的基本功却很不错,炒菜的功夫也很到位。

“嗯,这凉拌侧耳根真好吃,和我干爹家的手艺有的一拼。辣椒炒腊肉也不错。”

一边吃饭,张蜀生一边赞叹,两人小喝了一点酒,借着酒力,姜师傅开始讲起当年的故事,一个尘封的故事开始在张蜀生面前展现出来。

“想当年,我15岁就被拉去绿营当了一名朴刀兵,正好赶上了打法国鬼子……”

从姜师傅的回忆中,张蜀生得知姜师傅原名姜中卫,原来他15岁就加入了清军,赶上了中法战争。这名祖传雕刻匠人对刀有一种特殊的感觉野路子刀法不知道打败了多少绿营好绿营中成长的很快。

尤其是在镇南关战斗中,他一个人就砍死了十几个法国鬼子,身上中了五枪,幸好三枪打在腿上,两枪打在屁股上,都没有落在上半身。

而真正最辉煌的战绩是,这位姜师傅在战场上连连升迁,最后居然当上了清军的绿营排长。

“……那时候老将军真是不怕死,发须都白了,还带着我们和爬上山来的法国鬼子拼刺刀。可惜,兄弟们死伤太惨重了,一个排的绿营兵,最后就我和另外一个老家伙活了下来。因为我在混乱中一把朴刀救了老将军一名,他想把我留下来,提升为营长。

可是,当战败的消息传来后,所有人都哭了,老将军哭了,我也当场哭的昏了过去。哎,那时候年少气盛,什么都不懂,醒来后就想离开行伍,老将军留也留不住我,给了我一笔路费,就放我走了。”

到这里的时候,姜中卫老爷子已经泪流满面,谁说英雄迟暮,想到当年中中,老爷子依然是激动、愤慨。热血之余又惋惜无比。

难怪他不愿提起曾经的往事,却是有这样深刻的原因。

张蜀生万万没想到,这位白发满头的老兵,当年居然凭着一把朴刀救了冯子材一命,也是,当年镇南关上,65岁的冯子材也和法国人拼刀子,不是老将军带部队拼死血战,法军怕是早就打到广西腹地了。

只是哀莫大于心死,老兵卸甲归田,都是因为伤心失望到了绝处。

“年轻人,现在政府好啊,各种政策都很为百姓着想。老头子我失望了半辈子,总算在老死前能够看到点希望。这个民族,总需要有点人来做事,张总长做的事情,给这个濒临破灭的民族带来了希望啊。”

姜中卫老爷子说到这里,似乎想到了什么,高兴地说道,“给你看一样很珍贵的东西。”

着老爷子转过身,撩起了衣服,一件贴身的褂子,已经很多洞了,可他依然穿着。然而,张蜀生忽然看到了一行行被刻在老人背上的字。

“这是临走前,我执意恳求老将军在我背上刺下的字,这些年了,我也不知道上面刻了什么。我这把年纪了,今天遇到了你,就帮我究竟刻的什么。”

老人家心情很好,让张蜀生帮他看看背上究竟刻了什么。

张蜀生盯着那行据老人家说是冯子材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混天大魔女 万古圣道 婚后每天都在求洛爷放过 重生:冰冷千金逆袭 我真是一本秘籍 神级女婿 穿越带着一棵树 契约婚姻:我的老公是吸血鬼 我的青春不回头 穿书后女配才是五个哥哥的真团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