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篇 经脉(3/15)
[10]骨千厥骨干,音干,是胫骨在古时候的名称。骨干厥,就是指足阳明之气自胫部而上逆的病证。古人认为贲响(肠中气体走动而发生鸣响)、腹胀都是因足胫部之气上逆所致,故称之为骨干厥。
[11]是主血所生病者胃腑受纳水谷而使营血得以化生,是为营血之根,如果胃腑有病,则营血不生。足阳明经受纳胃腑之气,成为多气多血之经,而可调节营血之变,所以足阳明胃经上的腧穴以主治有关血的各种病证。
[12]口喁唇胗喁,音歪,就是歪的意思;口喁,就是指口角歪斜。胗,音真;唇胗,就是指口唇生出疮疡。
【白话解】胃的经脉足阳明经,起于鼻孔两旁(迎香穴),由此上行,左右相交于鼻根部,并缠束旁侧的足太阳膀胱经的经脉,到达内眼角(睛明穴)之后再向下行,沿鼻的外侧,人于上齿龈内,继而返出来挟行于口旁,并环绕口唇,再向下交会于口唇下方的承浆穴处,此后再沿腮部后方的下缘退行而出于大迎穴,又沿着下颌角部位的颊车,上行至耳的前方,通过足少阳胆经所属的客主人穴,沿着发际,上行至额颅部;它有一条支脉,从大迎穴的前方,向下走行至颈部的人迎穴处,再沿喉咙进入缺盆,向下贯穿横膈膜,而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胃腑,并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脾脏;其直行的经脉,从缺盆处下行至**的内侧,再向下挟行于脐的两侧,最后进入**毛际两旁的气街部位(气冲穴);另有一条支脉,起始于胃的下口处(即幽门,大约相当于下脘穴所在的部位),再沿着腹部的内侧下行,到达气街的部位,而与前面所讲的那条直行的经脉相会合,再由此下行,沿着大腿外侧的前缘到达髀关穴处,而后直达伏兔穴,再下行至膝盖,并沿小腿胫部外侧的前缘,下行至足背部,最后进入足次趾的外侧间(即足中趾的内侧部);还有一条支脉,在膝下三寸的地方分出,下行到足中趾的外侧间;又有一条支脉,从足背面(冲阳穴)别行而出,向外斜走至足厥阴肝经的外侧,进入足大趾,并直行到大趾的末端,而与足太阴脾经相衔接。
足阳明胃经之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全身一阵阵发冷战栗,就好像被冷水淋洒过一样,以及频频呻吟,时作呵欠,额部暗黑等症状。发病时怕见人和火光,听到木器撞击所发出的声音,就会神慌惊恐,心中跳动不安,因此病人喜欢关闭门窗而独处室内。在病情严重时,就会出现病人想要爬到高处去唱歌,脱了衣服而乱跑,以及腹胀肠鸣等症状,这时的病证就被称做骨干厥病。
足阳明胃经上的腧穴主治血所发生的疾病,如高热神昏的疟疾,温热之邪淫胜所致的大汗出,鼻塞或鼻出血,口角歪斜,口唇生疮,颈部肿大,喉部闭塞,腹部因水停而肿胀,膝髌部肿痛,足阳明胃经沿着胸膺、乳部、气街、大腿前缘、伏兔、胫部外缘、足背等处循行的部位都发生疼痛,足中趾不能活动自如等。
本经经气有余时,就会出现胸腹部发热;若气盛而充于胃腑,使胃腑之气有余,就会出现胃热所导致的谷食易消而时常饥饿,以及小便颜色发黄等症状。本经经气不足时,就会出现胸腹部发冷而战栗;若胃中阳虚有寒,以致运化无力,水谷停滞中焦,就会出现胀满的病象。
治疗上面这些病证时,属于经气亢盛的就要用泻法,属于经气不足的就要用补法;属于热的就要用速针法,属于寒的就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衰以致脉道虚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只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其人迎脉的脉象要比寸口脉的脉象大三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其人迎脉的脉象反而会比寸口脉的脉象小。
【原文】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1],过核昌[2]后,上内踝前廉,上踹[3]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4]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5]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提要】本段介绍了脾经的循行路线,所属之≈qu;是动病≈qu;、≈qu;所生病≈qu;,以及其经气盛、经气虚时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
【注释】[1]白肉际手足之掌(或跖)与指(或趾)都有赤白肉际,掌(或跖)与指(或趾)的阴面为白肉,阳面(即生有毫毛的那一面)为赤肉,二者相交界的地方即为赤白肉际。
[2]核骨即指第一趾跖关节在足内侧所形成的圆形隆起,其状如圆骨,故名。
[3]踹在此为≈qu;脯≈qu;之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绿茵凯撒
她唇角微甜[娱乐圈]
盛世风华,朱门嫡女
高家女
美女总裁的极品高手
决胜新金融时代
一人之力
万古最强宗
数码世界之重生小妖兽
至尊瞳术师:绝世大小姐(至尊瞳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