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新石器时代的农业(网文)(5/5)

发生后,首先在其周围地区迅发展和传播,其显著特征便是从山前地带向平原地区延伸和扩展,逐步形成沿太行山周围地区的粟作农业区从出土的大量石质农具、陶器及猪、狗、鸡等遗物看,农业已成为当地居民的主要生产活动石器时代中期又进入仰韶温暖期的最佳时期,也是粟作农业最有利的发展时期

太行山地区这一时期的石器化遗址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有石器、骨器、蚌器,仍以石器为主石器除个别打制外,绝大多数为磨制石器,并且大多通体磨光,钻孔技术较为进步,器物种类增多,有斧、锛、锄、刀、镰、磨盘、磨棒、杵、臼等陶器制作进入繁荣时期出土的家畜遗骨有猪、狗、鸡、牛、羊等在南杨庄遗址还出土有粟作遗存从这些遗物所反映的化面貌看,当时的农业生产已比早期有较大进步

到了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化时期,太行山周围地区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有进一步提高这一时期代表性遗址的农业工具已有明显进步,石器磨制精细,种类有石铲、有肩石铲、穿孔石刀、石镰、杵臼等,此外还有蚌刀、蚌镰等,在陶寺遗址还出土一件石犁,这表明原始农业已由耜耕向犁耕阶段过渡

太行山地区在粟作农业产生后,在当地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开始向四周迅传播开来当然,也不排除太行山以外的地区独立产生粟作农业的可能性,只是后者目前还缺乏足够的依据

对于粟作农业的传播,张之恒先生曾指出:“根据现已发表的考古资料,粟作农业的传播路线是,由上述粟作的发源地(太行山和嵩山东麓的山前地带)向西传播进入泾渭流域,向东传播到黄河下游,向北传播到辽河流域”如前所述,磁山化与裴李岗化有相似的化内涵实际上,磁山遗址与裴李岗遗址同处于黄河下游巨大冲积扇的顶端,时间相近,化面貌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如石磨盘、石磨棒及石镰、石铲器形较为接近,陶器也有相似的类型这正是两种化交流密切的反映,也可说明起源于太行山地区的粟作农业曾南下向黄河中游的河南中部、西部及南部广泛传播据统计,包括郑裴李岗、密县莪沟、葛石固、舞阳贾湖在内的裴李岗化遗址已达100余处其中在郑裴李岗、沙窝李和许昌丁庄等遗址,都发现有粟的遗存这些大致说明了裴李岗—磁山化时期原始农业发展的情况

豫西地区是黄土高原的余脉地带,又处在太行山及其支脉中条山之南,黄河干流及其支流伊、洛河穿行其间,也是与晋南和关中地区联系交流的通道在这一地区发现有不少裴李岗时期的化遗址豫西地区粟作农业的发展和传播,有力影响和带动了晋南和关中地区粟作农业的发展到了仰韶化时期,进入仰韶温暖期的鼎盛阶段,南北气候均较暖湿,季降水几乎波及所有各地,植物生空前繁茂,华北大平原湖沼进入盛大发展时期,黄河中游黄土与内蒙古东部沙地的古土壤全面发育,良好的生态环境使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原始农业进入了难得一遇的大好发展时期,出现了以粟作为主兼有黍、麦、豆、稻等作物并存的原始农业繁盛的局面

在关中、豫西、晋南地区,以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的仰韶化半坡类型、以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为代表的庙底沟类型和以山西芮城西王村遗址为代表的西王村类型,分别代表了仰韶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在洛阳、郑州地区的仰韶化可以洛阳王湾遗址和郑州大河村遗址为代表而在黄河下游的山东地区,则为北辛化和大汶口化为代表的石器中期化

到了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下游地区以粟作农业为主的原始农业发展到了高峰,无论是生产工具的配套和质量,生产规模的扩大还是农作物的产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标志着生产力的巨大进步陕西龙山化、河南龙山化以及山东境内的典型龙山化的繁荣和兴盛,正是粟作农业发展和推动的结果与此同时,还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在仰韶温暖期的环境背景下,在黄河和淮河之间的广袤区域,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心,逐渐形成了粟稻混作的原始农业区这都为黄河中下游地区最终成为中华明的中心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百度搜索泡书最最全的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毒医凰后:妖孽世子霸道宠 毒爱:首席的上校新娘 农家有喜 帝师系统 红楼踏实人生 异空之钥 冰河末世,我囤积了百亿物资 参加恋综,你把国民女儿拐跑了? 最后一代人皇帝辛 猎宝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