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节(2/4)
0万的数字已报南京政府,而且你还不要以为这30万来得容易,因为是开“先例”,都不好出帐,是硬借来的,增到50万,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事实上,都不可能。
经过交涉,结果又给李际春追加了一个“编遣处委员长”的虚职,拿钱把他个人塞到饱,这才算解决了问题。
两个回合下来,黄郛已是精疲力竭。其间甘苦一言难尽。
可是等待他尝的苦,连一半都还不到呢,因为此时华北内部已经产生出新的裂痕。
当年何应钦和黄绍竑为什么要把大量的精力“浪费”在一个交际花的客厅里?
派系复杂,人心各异,中国人在这方面似乎天生的弊病此时暴露无遗,哪怕是在外寇环伺的情况下都不能稍有更张。
当初围绕一个小小的察哈尔,多少人争啊。孙殿英知道吧,这个盗墓贼也打过察哈尔的主意,长城抗战后自说自话,把下面的7个团一下子扩增到40多个,在29军未进入之前,就准备呼拉拉地往察哈尔开了。
据徐永昌回忆,争夺最激烈的时候,就连老阎本人一度也动过“野心”,想出兵“迫冯(冯玉祥)离察”,将察哈尔据为己有。
为此,何应钦伤透了脑筋,在和别人谈及这件事时曾几次忍不住要落泪,说处理这些事情真是难啊,打日本人一个比一个蔫,可是为了争抢一点小小的家产,却你争我夺,都不惜弄到头破血流的地步(“几欲泣下,以为中国无办法”)。
(571)
2010-04-2009:06:49
团结是铁,团结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坚。为什么要把“团结”两个字抬到如此至高无上的地步?就因为从古到今,我们身上最缺这个,而这个偏偏又是最要命的。
如果不团结,会有什么后果呢?
历史上,匈奴曾一度是对我们汉民族威胁最大的一个北方部族,最凶猛的时候,打起汉族军队来简直不费吹灰之力。
把秦帝国和西楚霸王都先后给干灭的汉高祖刘邦,那算强了吧,带着几十万开国精锐之师,竟然被对方围在白登山七天七夜而不得出,后来还是靠陈平走了异族女人的后门,才侥幸捡回一条性命。
打不过,只好求和。
可是人家不答应,最后没有办法,狠狠心把公主也搭了进去,希望对方能看在彼此是亲家翁的份上,不要刀兵相见——此即“和亲”的由来。
然而到后来,匈奴不行了。原因之一就是闹了内讧,没怎么和汉军见招呢,他们自己人便四分五裂。
一堆人先降了汉,另一堆人自然独木难支,于是使出缓兵计,跟汉使说,要不我们还是像以前一样结成亲家,和和气气过日子得了。
做梦的你吧,汉廷儿女是你们配得上的吗?不准!
匈奴人怯了。那我降吧。
也不准!
现如今,你到哪里还能再找到匈奴的影子,它早就沦为了一个历史书上的纯粹名词。
风水轮流转,不知道什么时候,人心散乱却成了我们的痼疾。
打仗的时候还好一点,等到不打仗了,大家又各自拨拉起了算盘。
再说一件看上去芝麻绿豆点大的事情:北平公安局长的更换。
黄郛提了一个人选。让他意想不到的是,竟然遭到了在北平的东北将领的集体反对。
不是说黄郛提的这个人不合格,很够格——余晋龢,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还当过青岛市公安局局长。
那为什么反对呢?
不为别的,就因为原来的公安局长位置是东北军系统的人坐的。
我的位子动也动不得,绝不能给别的派系抢去,就这么简单。
好不容易摆平,把大家都劝到一张桌子前说话。他们倒是团结了一下,可马上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了黄郛所代表的那个“中央”——南京政府。
事情是由下面的由头引起来的:
裁兵减饷。
30万部队打不了人家不足5万的部队(关东军),养这么多人干什么用呢,而且从当时华北实际的民力和财政状况来看,大战之后,也确实难以负担。
然而这个东西又是最触及神经的,因为没人愿意裁或者减。就连在长城抗战中表现不佳的东北军都持强烈的抵触情绪,认为打仗没有功劳还有苦劳,凭什么这一刀要砍在自己身上。
推行“裁兵减饷”的结果,就是弄得众人都勃然大怒。
华北各省巨头,包括察省宋哲元(29军)、河北于学忠(东北军)、山东韩复矩(鲁军)、山西阎锡山(晋军),平时再英雄,都过不了这一关,对此无不牢骚满腹,一肚子不满。他们甚至向黄郛提出,要抛开中央闹革命,实行华北联省自保,并公推黄郛进行主持。
(572)
2010-04-2014:05:01
黄郛只好给他们一个个分析形势,讲清道理:关东军就趴在旁边,这样做不正中他的下怀吗?人家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龙帅临门叶不凡徐清婉
极品武魂系统之无限召唤
仙子请自重
伞游诸天
星空霸神
白月光任务失败后我杀疯了
网游之海贼王起航
穿越原始社会做巫医
凤上枝头:妃子你好毒
他有一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