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八十四章 我们都是中国人(天天万更求订阅!)(5/6)
活开始的大好时光。
古代一般腊月(即农历十二月)过半就充满了准备过新年的气息了,真可谓异彩纷陈: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的送灶神,直到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都是民间喜气洋洋的快乐时光。
至于冬节,就是冬至,也叫长至、短至和至日等,至是到达极点的意思,(与古代社会夏至并称为二至)。
古代社会极为重视冬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汉代以后又有冬节之称。这一天,家人团聚,置办佳肴,祭祀祖先,庆贺往来,一如过年的大节。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冬节的重要性似乎日趋淡化,不过在当今的中国农村,由于冬至是气候转换的起点,农民一到冬节就开始备耕,所以许多传统的冬节习俗,在不同程度上还得到传承,如吃冬节酒、冬至团或冬至饺子。
至于城市市民抓紧冬节的进补,选购各种营养滋补品,则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在远古社会人们认为自然界具有生命及神奇的能力,因而每向山川草木、江湖河海表示敬畏,求其保佑和降福,形成原始的信仰。
人们相信,宗教祭祀能保证猎物的捕获、季节的正常序列甚至庄稼的丰收。这种基于原始信仰的祭祀活动。一旦习以成俗,便成了节日的雏形。
常见于各出土礼器上的社祭和祖灵的象征图案。以及人群汇集或歌舞正忙的景象,便反映出这两种深受天公地母影响、向天地祈求丰收或风调雨顺的祈祷仪式。大多演变成后来万民欢腾的节日。
如元宵节是从祭祀天神中最为尊贵的太乙神(又写作泰一神)演变而来,到汉武帝时基本定型;
中秋节则直接起源于古老的敬天活动秋祀以及拜月(秋分晚上祭月);
再如七夕节,亦是以确认天上的王母娘娘的存在为前提:只因为牛郎和织女触犯了天神的戒律,故被阻隔在天河的两边,每年只能相会一次。
值得注意的是,宗教祭祀色彩较浓的中国节日,其演变的过程往往又融合较多的神话传说,因而显得更丰富多彩和富有人情味。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说自己是龙的传人呢?
关于这个,有着多种说法。其中相关的神话解释是这样的。
相传,轩辕黄帝经过五十三战,打败了蚩尤,平息了战争,统一了三大部落,七十二个小部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
黄帝打算制定一个统一的图腾(类似现在的国旗,或者说是国家的标志)。开始,黄帝手下的谋臣建议不再搞新图腾。理由是黄帝功德无量,天底下无人能比得上,就沿用黄帝部落的图腾,一统天下。
黄帝说:“万不可这样作。各大小部落都拥戴我为尊长。我怎么能辜负群民重望,独断专行,以大欺小。以强欺弱呢?”
接着黄帝又说:“蚩尤所干的一切,对兄弟部落的行为。我们万万做不得。”
黄帝叫仓颉写了个通知,要求原来各大小部落把使用过的图腾。全部献出来,再由原来各大小部落选派一个代表,前来黄帝宫,共同商议制定新图腾。
谁知,通知一发出,各个大小部落都送来了本部落原先使用过的图腾,一下子就摆了成百个。
其中蛇图腾、鹰图腾、马图腾、鱼图腾、熊、豹、羊、象、狗等各种各样的图腾,这下可把黄帝难住了,究竟采用哪个图腾好呢?
他一时拿不定主意,黄帝召来身边的谋臣,常先、大鸿、风后、力牧、仓颉等,征求他们的意见。
大家你一言,他一语,各抒已见,有人同意用这个图腾,有人主张用那个图腾,最后,仍然没有定下来。
大鸿着急地说:“黄帝心思太多了,随便用一个图腾就对了,何必这样挑来选去,太麻烦了。”
黄帝耐心地说:“这是一个新统一起来的大部落,不那么简单,处处都要谨慎从事,绝不能草率。一定要照顾原来各大小部落的情绪,要搞一个有团结象征的图腾,不然,又有分裂的可能。”
众谋臣听了黄帝这一席话,觉得很有道理,连连称赞。
唯有大鸿赶忙纠正他的话说:“我是带兵打仗的,对图腾这些事不懂,刚才说的话全当没说。”
大家一听都笑了。
制定新图腾的事,黄帝几天几夜没有睡好觉。有天夜里,天下暴雨,吼雷闪电,黄帝发现电光一闪,一条明亮的光线,一闪而过,深深映在黄帝脑海里。
第二天,黄帝单独叫来仓颉和风后,把他昨夜看到的霹雷闪电的形象,向仓颉和风后讲述了一遍。
然后,黄帝指着各大小部落的图腾说:“我看为了照顾各个部落的情绪,咱们参照各部落图腾的特点,应该制定这样一个图腾:蛇的身,鱼的鳞,马的头,狮的鼻,虎的眼,牛的舌,鹿的角,象的牙,羊的须,鹰的爪,狗的尾,组成一个特别的图腾。
把原来各大小部落图腾都分别用上一些,要说照顾,这也算真正照顾周全了。可是,组成这样的图腾像个什么东西,叫个什么名字?”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极品异能教官
霸道总裁追爱记
双瞳匠
避君三尺
谍影随行
鬼医毒妾
绝色倾天下
神圣罗马帝国
宠翻天
半兽女王之最强机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