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的情怀和现实(1/2)
《百鸟朝凤》将唢呐这个周围几近绝响的乐器,又带进了人们的视野。讨论的同时,也映射出了许多问题。
出生在农村,九十年代,我还小的时候。尚能接触到唢呐此物。逢着白事,必须要请远近村里的“阴阳”来。一般年纪较老,穿戴着道士的鞋帽。跪在灵堂前,左手锣右手鼓,边敲打边唱,一连个把小时也不停歇。早中晚各念一回经文,直到三日后亡者下葬,在坟前超度再念一回,收钱走人。
有钱的人家,会请吹唢呐。也是一群年纪在五十上下的人,平时在家里务农。这时请过来,在院子里摆上桌子,几个人坐在那里。来人吊唁,或者开席的时候,吹上一段。大约五分钟就完事,曲调高扬而且悲戚。真可谓:形小音大脆穿耳,此音一出自来悲。
有钱人家逢着娶亲,也会请来唢呐师傅。迎宾鞭炮一响,唢呐声起。曲调却是尖锐而且欢乐。
闲下来,唢呐师傅会把唢呐立在桌子上。好事的小孩想要上前摸一下,惹来师傅嗔言:“这是铜的,掉在地上就碎了。”
到了正月里,不少村都要唱社戏。眼下地里未有解冻,没有活计。这些唢呐师傅跟着农村的社火队,到别村去当伴奏。那时,只管油饼和猪肉吃个饱。一村唱戏,就五天,一个唢呐师傅一趟的资财也在一百块钱左右。
那个年代,家家户户还基本处在自给自足的状态。就怕饿死,地里种的粮食够吃就好,对钱的渴求不是特别高。唢呐师傅农闲之时,各处去演出,也能挣些钱财,贴补家用。
那时候,种地种得好的,专心种地。家里再养几头猪,年下拉到集上变卖。有些人,买一些羊,农忙之余去放羊。心灵手巧的人,会学木匠,也能换些资财。实在不行,去学阴阳,去学唢呐。所谓的学习,就是跟着师傅,打杂提件,看师傅怎么吹。无事在家自己拿着唢呐把玩领会。
唢呐的传承,没有乐谱,即使有铺子,他们也看不懂。全靠看师傅的手的动作,再自己摸索。最后能吹个十曲八调,师傅也老得不行了,无力再吹。算是出师,自己接生意。
在农村,人人看不起唱戏,阴阳,吹唢呐的人。我小时候,极为喜欢学习唱戏。爸爸一边打一边骂:“你是不是想我家祖宗不得安生。”因为规定:这类人死了,是不能埋进祖坟的。
小孩子是不可能学习唢呐,真真到了不惑之年。自觉人生再无出路,才勉强学得这一技之长。地里没活的时间,去挣些钱。
到了两千年后,改革的春风完全吹到了西北这些贫穷的地方,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随着通电,家家户户的电器也多了起来。白事上,除了请阴阳来超度一下。喜事上基本都是一个大喇叭放在房顶上,放流行歌曲的磁带。过年唱社戏的村子也越来越少,因为电视上唱的比这些业余的更好,而且不用出门受冻。唢呐师傅的身影越来越少。
人们也发现种地根本不能满足现下的需求。盖房子不再是以前自己打的土块,而是砖头。房顶上的椽,都是城里买来的松木,不再是自家种的柳木。
土地里一年产的粮食,除了自己够吃,没有多余的卖钱。别人家买了电视,收音机。促使村里男人纷纷出门打工,唢呐师傅也失了业,纷纷加入到打工者行列。最重要的是打工虽然辛苦,可一年挣下来,比吹唢呐的挣的多许多。
唢呐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最后一次看到唢呐这个词。是小学读到一首诗《朝天子,咏喇叭》里面提到了唢呐,此物用于开道。
我在未听过悲情故事和艰难上映道路下看的《百鸟朝凤》。情节上可能为了突出主题,起调就比较高,中间比较,最终收尾也很好,演员的演技也很到位。
就《白鸟朝凤》我的个人感触,和一些理解吧:
1,情怀
这部电影和许多人一样。听到某些熟悉的曲调,看到某个人或者事物,对往昔的一种追恋。其实是对自己年华和心态变迁的一种不满。许多人哭喊着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其实是在保护一种情怀。
2,现实
唢呐和许多传统文化没落的原因,最主要源于一个民族的文化空间。现下文化的生存空间极度狭小。由于现实,一切只能围着经济转,社会的保障制度还不完善,唢呐以及传统文化它的实用性就决定了它的生存空间。有些东西的消亡,其实已经是一种不可更改的趋势。就像花园里的玫瑰,它再美丽,终究抵不过凋谢的命运。
3
唢呐和许多乐器类的东西。它是没有乐谱的,它的曲调只能靠着口口相授传承下来。而对于兴趣而言,《百鸟朝凤》里孩子,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喜欢唢呐。就唢呐匠的生存问题,前景堪忧。他必然要面对贫穷,孤独,窘迫。常人无法体会的东西。
或许,有人说:这是他的使命。其实,许多传统文化的传承人,生活在社会的下层。只是一个普通的人。他们要走的路,是别人无法想象的艰巨。
把一个民族的一种东西,压在这些人的身上。他们的使命,就像一捆书简,来记载。这对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重生工业帝国
恐怖的岚
枪破剑界我为皇
九衍神尊
离珠
武尊封神
逍遥小村民
玄武裂天
兵锋无双
钻石大叔的私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