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7章砸锅,修补大法(1/4)
太原,晋阳。>
城守府衙。>
『温氏子出城了?』崔钧拿着一根毛笔,一边在纸上挥毫泼墨,笔走龙蛇,一边不急不缓的问道,『什么时候出去的?』>
『启禀使君,是在今天午时出的城。』>
崔钧停了笔,点了点头,『知道了。』>
崔钧年龄比较大了,若是放在后世来说,基本上就是处在晋升的关键节点上。如果说升上去了,那么在朝廷高层还能再干个几年,甚至十几年,一直到当不动官了,都是有可能的,但是如果说这几年没能升上去,那么其官职可能就是终止在了太原太守这个职位上。>
虽然说一郡太守,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已经算是非常高的一个职位了,但是……>
就像是某个人说的一样,人总是要有些理想追求的,要不然和咸鱼有什么分别?>
崔钧聪明么?>
相当聪明。>
但是这聪明人,难免沾染个习惯,就是喜欢点评。>
当然,崔钧喜欢点评的习惯,这也是和汉代习俗相关。>
毕竟从党锢之祸,到月旦评什么的,都是和点评脱不开关系。在这些事件之中,这些喜欢点评的人,整体上来说是读了不少的书,也懂得不少的事情,但是距离大儒还有一段距离。>
不管是引发了太学动乱的点评之人,还是月旦评的掀桌揪胡子的点评之人,基本上来说就比半桶水多一点,所以他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点评半桶水,表示某某呢,说的还是不错的,但是怎么怎么的,亦或是说某某呢想法不错,但是怎么怎么的,以此来寻求自身比半桶水更优越一些的快感。>
崔钧就多少有这么一点问题。>
就比如在青龙寺当中的经学辩论,崔钧就觉得没有这个必要。>
因为崔钧觉得,华夏之学么,唯有一家,就是『道』。>
为什么呢?因为崔钧觉得,之前春秋战国之时说是百家,实际上都是来源于道家,其他什么兵家,法家,儒家,甚至是小说家,还有后期的杂家等等都是从道家思想里面产生而衍生出来的,所以华夏之源出于道家,这还需要讨论什么?>
那些在青龙寺里面辩论了半天的,说什么正经正解的,都是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之辈,统统都是一知半解,管中窥豹之人。>
又比如崔钧也觉得骠骑有些策略不怎么样,不符合大汉实际情况,若是按照后世的话来说,就是违背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云云。>
可是崔钧他在批判旁人不求甚解的时候,他忘了一件事情。>
他自己也不是很懂,或者说是真正的懂。>
比如这个『道』。>
道,是老子的,这没有错。>
百家之中很多人,是师从老子,或是间接的学老子的,这也没有错。>
但是老子的思想又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崔钧或是不知道,或者就是装傻不提了。>
如果说旁人学习了老子的思想,拓展出新的想法和思路,算是老子的功勋,要归入道家的话,那么老子又是在哪里学习了知识,看了什么书,从其中拓展出道家的思想来,是不是要将道家归入老子所学习的那些书,亦或是那些知识原本的创作者的体系呢?>
当然,在这个时候,双标就能起作用了。>
崔钧有双标么,多少也有一点。毕竟人么,不就是复读再生,双标转世的么?>
崔钧对于他老爷子拿钱买官很是不齿,公然点评嘲讽他父亲一身『铜臭』味,但是另外一方面崔钧又没有表示从此就脱离低级趣味。他官依旧当,钱也依旧拿,并没有要当一个没有任何『铜臭』的人。>
同时崔钧对于他的父亲打骂避之而走,表示那是『舜之事父,小杖则受,大杖则走,非不孝也』,可另外一方面,他对于那些嘲讽他父亲的人,听而不闻,并没有在他父亲被辱骂之后找那些人算账,难不成这也可以找到一些『非不孝』的说头?>
从这些方面来看,崔钧其实更像是后世的一些人,不像是汉代的那些比较死板和执拗的人,他聪明,圆滑,喜欢去点评和指使他人,他在应该挺身而出的时候未必会站出来,在他察觉危险来临的时候他有可能就先跑了。>
就像是三国演义之中,罗老爷子也表示崔均是看不上刘备的,因为那个时候刘备确实很困难。>
因此,在整个太原郡有这些林林总总的事情发生的时候,崔钧的态度微妙,就不难以理解了。>
当然,这不是在说崔钧能力不强,只是他性格习惯如此而已。>
崔钧作为一个郡太守,整体上来说还是合格的,不管是在处理民生政事,还是在组织农工水利上,都是没什么太大的问题,只是他作为大汉典型的,经学传家的士族子弟,待人接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对她恨之入骨:悍妃,本王杀了你
校园极品公子
我被系统托管了
长生从学习开始
大唐全能奶爸
张龙程依依小说
心死离家后,她们却后悔了
韩娱之允诺一生
清宫·宛妃传(全本宫斗)
术数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