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七百零九节 新加坡谈判(1/2)

大明海军在马六甲大胜法国的消息,瞬间就在全世界传播开来,已经不再是影响世界,而是以一种强力的气势冲击了世界。{不好听点,就是嘴硬而已。可事实上,一旦本国展现了雄风,他们比谁都高兴,为什么喜欢万国来朝,真以为是文人在彰显仁义?谁都清楚,只有你强大了,别人才会来朝贺。

在民族主义教育下,在固有的大国上邦家国情怀下,大明老百姓真心为国家的胜利而欢呼,而这种胜利的喜悦,进一步滋养了民族主义和家国情怀,从此战过后,大明人的民族认同感大大加强。

跟老百姓不同,大明高层不可能为了一场战斗的胜利就肆无忌惮的去欢呼,去高兴,去享受,去满足,高层需要考虑的更多。

海战的结果已经很清楚了,连报纸都报道了详细内容,法国失败无疑。

大明舰队追击法国舰队进入马六甲海峡,没出海峡就追到了他们,不是法**舰速度慢,而是因为他们是庞大的运兵船护航舰队,运兵船很多都是临时征调的民船,速度很慢,为了保护这些没有什么抵抗力的民船,不至让几十万法国陆军一枪不放就成了俘虏,甚至直接被人打进海里喂鱼,法国海军展现了他们的荣誉感,六艘铁甲舰,一艘巡洋舰,和十二艘木制的老旧战舰全都留了下来。

双方在马六甲海峡中部位置又进行了一场大规模海战,海战的结果没有出现奇迹,法军再一次战败,他们拼死重创了大明舰队两艘铁甲舰,但他们付出了四艘铁甲舰重创的代价,木制战舰全军覆没,仅剩的一艘巡洋舰也葬身海底,只剩四艘带伤法军铁甲舰幸存。

海战一直持续到晚上,这四艘铁甲舰才借助黑夜的掩护,逃出了马六甲海峡,而明军此时已经没有追击的余力了,也下令返航。

兵部这里已经完全调查清楚海战胜利的原因了,主要还是法**舰质量不行,倒不是法国人技术不行,而是他们的设计思想有问题。

哪怕是战前紧急下水的一批军舰,也已经落后于时代了,而且型号十分繁杂,海战中阵形很难统一,比如本该在1889年才下水的巡洋舰科斯莫号,排水量只有1954吨,已经远远不适应大型海战的要求了。明军的巡洋舰,则普遍都在3000吨以上。而且这艘船还有有三根倾斜的桅杆和两个烟囱,桅杆的设计,确实方便了在没有基地支持的大海上行驶,却让甲板变得狭小,高高耸立的旗杆也让军舰更容易中弹,触发型炮弹,虽然碰到的是桅杆,可爆炸的弹片却能大量杀伤水兵。

本该在1890年才下水的塞西尔号也提前建成,这艘军舰是法国海军中第二大巡洋舰。这艘船倒是比较先进,舰体是全钢铁的。可依然采用了三根桅杆加三根烟筒的设计,载重量达5932吨。

另一个典型是杜布迪奥伊号巡洋舰,排水量3760吨,是主流吨位。这艘舰从1880年开始建造,1885年才建成,去年1886年才开始服役。也是法军中最新的战舰之一,可即便是这样的新舰,却也是木结构巡洋舰,木制船壳外加装装甲,这种方式是法国人发明的,他们第一艘铁甲舰就是木制铁甲舰。

但英国一直在推行全铁铁甲舰,法国人不是不知道。可惜这样做比用铁造舰更为经济,失去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法国钢铁资源有限,需要将法国宝贵的钢和工业资源用于生产铁甲舰,所以战前,法国依然大量建造木制战舰,尤其是巡洋舰,几乎都是木制。

风帆、木制,这些明显已经落后于时代的技术,造成了法国海军的失败,尽管这种满舰的帆具和美观的飞剪式首柱,将风范时代的优美推向了巅峰,可对于实战,已经完全没有意义了。

明军高层在胜利之后,开了一场庆功宴就再次进入紧张的工作中,打败了法国护航舰队是一个大胜利,值得庆祝,但如何取得下一次胜利,才是最重要的。现在一个巨大的危险就摆在大明海军面前。

几乎歼灭了法国海军护航舰队,击沉一艘,重创五艘法国铁甲舰的同时,自己也付出了五艘铁甲舰失去战斗力的代价,这让明军认识到,法国海军并不差,尤其是用料充足的正规铁甲舰,可以说跟明军交火中不输分毫,明军之所以能以五艘重创的代价,基本歼灭法国护航舰队并击沉一艘、重创五艘法国铁甲舰,主要还是因为大明铁甲舰数量占绝对优势,始终以两三倍的火力优势打击对方,主炮数量比多方多一倍的情况下,本就应该取得胜利。

可这次大明海军面对的只是法军十艘主力铁甲舰,而法军铁甲舰主力其实在岘港,而且数量多达二十艘。因此法军简单主力尚存,要说大明一战而得到制海权,还为时过早。

最严重的是,马六甲海峡海战的情况岘港舰队知晓后,结果不出所料,岘港舰队果然全体出动南下,一开始可能还是打着救援护航舰队的目的,当他们驶到新加坡海域的时候,就知道大明已经击溃了他们的护航舰队,这时候他们是生力军,而大明海军是苦战后的疲惫之师,而且军舰多少都有些受损,弹药消耗一空,此时跟法军主力舰队相遇,必然是一场巨大的危机。

因此在老百姓欢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长生道君 从史前开始打卡 这个修士很危险 城隍驾到 厉先生,情难自禁! 阴阳后裔 透视鉴宝,我能一刀暴富 别吃,再吃就要尸变了 重返1982 聊斋版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