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封帖木自陷其套,大和尚妙讲圣贤(2/3)
,偷鸡不成蚀把米,这回断送老头皮!
察罕帖木儿现在在行军途中,一切以军法为准,做事雷厉风行。不到一刻钟,就从亲兵队里给封帖木挑出了两个保镖,名为保镖,实为监视;又不到半刻钟,两盘白银端上;再又吩咐李惟馨,备下了一桌酒宴,请封帖木吃饱喝足,由那两个保镖陪着,带着银子,便就出了营寨。
次日一早,援军自奔黄河而去,这且按下不说。
只说封帖木,当晚离开军营,带着两个保镖,心事重重,踏着夜色回到了李家道外的寺庙中。时辰尚早,寺中的和尚还没有就寝,方丈大师景慧和尚听说他回来了,教一个小沙弥,请来方丈室内见面。
方丈室中,整理得甚为清洁,没太多摆设,一个佛龛、一个木鱼,两个蒲团、几本佛卷,一盏青灯而已。
窗外种的有竹林,夜风吹来,竹叶沙沙。宁静的夜晚,听着竹叶声,就着孤灯,可夜读佛经,可推窗观月,都是十分有情调的事情。这位雪原景慧大和尚,看来不但佛法精深,而且很有文人墨客的高雅情致。
封帖木愁眉苦脸地来到时,景慧本正盘坐在蒲团上读经书,抬头一看,不觉惊奇,问道:你怎么了?,没见着李平章么?
非也。
李平章不肯接受你的献策?
非也。
接受了你的献策,不肯给你功劳?
非也。
这么说,你见着了李平章,李平章也接受了你的献策,并且答应给你功劳?
是的。
那你还有什么不满?吊个脸做甚么?
大和尚有所不知。
当下,封帖木将与李察罕见面的经过原封不动地讲出。景慧沉默了片刻,说道:原来你是为去益都而犯愁。
正是,正是。知我者,大和尚也!
封帖木与景慧是多年的好友,不比李察罕,两个人说话,放松得很,言谈举止就好像换了个人似的。实际上,封帖木此人也是有些才学、比较有趣的,要不然,他也不可能与陆聚、梁士荫这样的名士相熟,更不可能与景慧大和尚这样的名师高徒为友。
此易事耳!何愁之有?
大和尚此话何意?
叫你去,你就去呗。一个益都,又不是龙潭虎穴,何惧之有?
大和尚说得轻松!去的又不是你。想那邓贼,凡所过处,烧杀掳掠,高丽、辽东、山东,有多少的士绅名家都因为他而家破人亡,残暴程度令人指,所犯之罪,罄竹难书!我为何舍弃家产、逃出徐州?还不就是为了保住一条小命?今番去给平章献策,原为求得一点功名,也不枉了俺活在乱世一场。殊不料,却竟得了这样一个任务,真是机关算计反误己!,唉,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早知道,俺就不去军营了!
老封呀老封,你什么都好,就是胆子忒小!
吾本书生,又非勇夫。子曰: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你是儒生,引经据典,和尚不能与你相比。但是,和尚问你,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与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否一样?
当然一样。
那么,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下边一句是什么?
这,。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是孔子说的。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是孟子说的,下边一句是: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和尚再问你,何为正命?
这,。
子曰: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焉可等闲视之。不但孟子,即使孔子,也只是教尔儒生知而慎行,却没有教你们贪生怕死!老封,你自诩圣人门生,岂会不知夫子大勇?
夫子大勇,就是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子公孙丑》: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和尚是干什么的?打机锋出身,专门搞辩论的。几句话连珠炮似的说下来,封帖木哑口无言。
不过,却有个问题,景慧乃佛家子,为何对儒家经典如此熟悉?
说穿了,不奇怪。
有元一代,盛行三教合一。哪三教?儒、释、道。比如元初盛极一时的全真教,其创教祖师王重阳就是这个说法的积极倡导者。他写过一诗,其中有两句是这样说的: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
故此,和尚、道士熟知儒家经典,或者儒生熟知佛、道经典也不足为奇。
过了好一会儿,封帖木勉强说道:大和尚说的虽然都很对,但道理终归只是道理。如果人人都能行之,不是人人皆为圣人了么?
景慧一笑,轻描淡写地说道:圣人亦为人也!为何不能人人皆为圣人?我佛心在处,我就是佛。你只要肯去做,自然也能做成圣人!
后来有位五百年一出的贤哲,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宠成婚:权少,爱不停
绝世战神
随身山海世界
极品仙医
我在斗罗有一间忘忧酒吧
一号特工
时光请善待我的她
修仙狂徒
我的专属邪魅王子
九转星辰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