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一章至第六百二十章(1/5)
[611]
王华不理解王守仁的行为但是大家应该理解有了前面的哲学课打底我们已经知道王守仁先生正大踏步地前进在圣贤之路上他在“格”自己家的竹子。
“格”竹子实在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王守仁坐在竹子跟前不顾风吹雨淋不吃不喝呆呆地看着这个有“理”的玩意儿。
“理”就在其中但怎么才能知道呢?
怀着成为圣贤的热诚和疑惑王守仁在竹子面前守了几天几夜没有得到“理”却得了感冒。
王守仁病倒了在病中他第一次产生了疑问:朱圣人的话是对的吗?
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但这绝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在故事背后还有着一个人对未知的执著和探索。
王华受够了自己儿子的怪异行为他下达了最后通牒不管你想研究什么我都不管但你必须考中进士此后的事情任你去做。
王华没办法毕竟他自己是状元如果儿子连进士都不是也实在丢不起这个人。
王守仁考虑了一下认为这个条件还不错便答应了从此他重新捡起了四书五经开始备考。
聪明人就是聪明人王守仁确实继承了王华的优良遗传基因他二十一岁第一次参加乡试就中了举人。老爹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脸打了前来祝贺的人们之后他高兴地拍着儿子的肩膀说道:
“好小子明年必定金榜题名!”
可是事实证明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毕竟是靠不住的王守仁先生常年累月干那些杂七杂八的事情临考前恶补只能糊弄省级考官到了中央这一招就不灵了。
之后弘治六年(1493)和弘治九年(1496)王守仁两次参加会试却都落了榜铩羽而归。
父亲王华十分着急王守仁自己也很沮丧他没有料到自己想当圣贤却连会试都考不过心里十分难过。
换了一般人此刻的举动估计是在书房堆上一大堆干粮在房梁上吊一根绳子再备上一把利器然后拼命读书备考。
可是王守仁并非普通人他经过痛苦的思索终于有所感悟并作出了一个决定。
为了得到父亲的支持他又一次去找父亲谈话。
“我确实错了。”
[612]
听到这句话王华欣慰地笑了:
“以你的天分将来必成大业落榜之事无须挂怀今后用功读书就是了下次必定中榜。”
完了感慨的王华高兴地看着自己的好儿子按照通常逻辑王守仁应该谢礼然后去书房读书可是意外出现了。
王守仁不但没有走反而向父亲鞠了一躬说道:
“父亲大人误会了我想了很久适才明白落榜之事本来无关紧要而我却为之辗转反侧忧心忡忡为此无关紧要之事烦恼不已实在是大错。”
王华又一次懵了可是王守仁却毫不理会继续说道:
“我以为书房苦读并无用处学习兵法熟习韬略才是真正的报国之道今后我会多读兵书将来报效国家。”
说完这几句话后他才不慌不忙地行了一个礼飘然而去。
面对着王守仁离去的背影反应过来的王华出了最后的怒吼:
“你要气死老子啊!”
王守仁没有开玩笑在二十六岁这年他开始学习兵法和谋略甚至开始锻炼武艺学习骑射。
当然了最终他还是给了自己老爹几分面子四书五经仍旧照读也算对父亲的安慰。
就在这日复一日的学习中王守仁逐渐掌握了军事的奥秘和非凡的武艺此时武装他头脑的再不仅仅是四书五经圣人之言。文武兼备的他已悄悄地越了很多人对于他们而言王守仁已经变得过于强大。
就这么过了两年半工半读的王守仁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三次会试这一年他二十八岁。
要说这位王守仁的智商真不是白给的他这么瞎糊弄三年竟然还是中了榜而且据他父亲调查原先他的卷子本来被评为第一名可是有人走了后门(招生黑幕)一下把他挤到了二甲。
不过这也无所谓了王守仁总算是当了官没给他老爹丢脸可惜他没有混上翰林直接被分配去了工部(建设部)而根据工作日志记载王守仁不算是个积极的官员他从来都不提什么合理化建议也不当岗位能手却认识了李梦阳整天一起研究文学问题。
这是一种令人羡慕的生活但在光鲜的外表下王守仁却有着不为人知的痛苦。
[613]
他的痛苦来源于他的追求因为他逐渐感到朱圣人所说的那些对他似乎并不起作用他今天“格”一物明天又“格”一物“格”得自己狼狈不堪却毫无收获。
而一个偶然的事件让他现在朱圣人的理论中存在着某些重大的问题。
这里先提一下朱圣人理论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观点说起来真可谓是家喻户晓鼎鼎大名——“存天理去人欲”这句话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则更为著名——“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这句话曾经被无数人无数次批倒批臭我就不凑这个热闹了但还是有必要解释一下这句话的真实意思因为很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和狐妖二代奉崽闪婚了gl
大灾变后的游戏者
汉宫:美人心机
二道贩子的宇宙直播间
神捕高进
葬龙棺
光脑魔剑录
启禀公主将军要纳妾
史上最强叼炸天系统
炮灰扮演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