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至第一百九十章(1/4)
[181]
第三个人
这个人比较特殊他从入朝为官时起就是朱允炆的死党此人就是黄子澄。
黄子澄是江西人洪武十八年他一鸣惊人在当年的高考中以最高分获得会元的称号后被选拔为东宫伴读这是一个前途远大的工作因
为太子就是将来的皇帝能够得到这个职位可见其学问之深。
朱允炆为皇太孙时他一直陪伴在旁而一件事情的生更是加深了他与朱允炆之间的感情。
有一次朱允炆在东阁门外唉声叹气正好被经过此地的黄子澄看见他便上前问原因朱允炆看他是自己人便说了实话他担心的正是他
的那些叔叔们万一将来要造反可怎么办才好。没想到黄子澄听后微微一笑要朱允炆不用担心他说:诸王的兵力只能用来自保而已如果
他们敢造反朝廷兵攻击他们一定能够取胜!然后他又列举了汉景帝时七国之乱的故事来鼓励朱允炆表示只要朝廷出兵叛乱一定会被
平定。
朱允炆听见这些话顿时大感安慰他把这些话记在心中并感谢黄子澄为他指出了一条金光大道。
这又是一个典型的脱离实际以古论今的例子试问周亚夫在何处你黄子澄能带兵打仗吗?
总结以上三人有几个共同特点都是饱读诗书都是文人都有远大理想都是书呆子。
书生误国并非虚言啊!
建文帝登基后立刻召回方孝孺任命为翰林侍讲并提升齐泰为兵部尚书黄子澄为翰林学士这三个书生就此成为建文帝的智囊团。
当朱允炆正式成为皇帝后他找到了黄子澄问了他一个问题:先生你还记得当年东阁门所说的话吗?
黄子澄肃然回答道:从不敢忘记!
那就动手吧朱棣迟早要反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我的判断没有错他一定会造反的!
[182]
朱棣的痛苦
朱棣其实并不像造反他想当皇帝但他不想造反。
这看起来似乎是个矛盾的命题其实并不矛盾。从权利义务的关系来看当皇帝是权利而造反则是义务因为对于那些投错了胎或者是投晚
了胎的人来说要想享受权利必须履行义务。
从经济学上来说造反的成本太高而且很容易亏本根据以往数据显示亏本者的结局一般都是死。相信朱棣在造反前还是仔细读过历史书
的古往今来把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这些小朝代也算在内王爷能够造反成功的扳指头就可以数得出来估计还不用脚趾。
如果把范围再缩小一点只统计类似明朝这样的大一统时代朱棣就会惊喜地现目前的记录还是零。而朱棣对打破这个记录似乎也不太有
信心。如果有人告诉朱棣出一笔钱就可以让他造一把反造反失败赔钱就行估计朱棣就算是找银行贷款也会把钱凑足的。
可惜这个世界上没有这样的机会也没有这样的担保者。对于朱棣而言造反的成本实在太大了当年的朱重八烂命一条、父母双亡、身无
长物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无正当工作也没有银行存款简直就是天生的造反苗子。可就是这样他在造反前还左思右想犹豫不定。
朱棣就不同了他出生皇族有自己的房子和老婆孩子手下有十几万人随时听从他的指挥。王府休闲娱乐一应俱全如果想找点刺激出
门左转不远就能碰到邻居——蒙古人顺便过过打仗的瘾。可万一造反失败房子女人孩子部下都没了自己的小命也必然不保。
做这样的一笔生意实在是要经过仔细考虑的。
因为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
此时有一个人打破了朱棣的犹豫也改变了他的命运。
朱棣还在犹豫之中建文帝的两位重臣黄子澄和齐泰却已经准备动手了说来也是滑稽虽然这两个人都是书生却是有样学样指点诸王
说今天灭这个明天解决那个很快就生了争论。偏偏两人都很自负一个号称满腹韬略一个自认谋略过人谁也不服谁。
其实他们大可不必争论因为当时的天下第一谋士另有其人而更不幸的是这个人正是他们的敌人也就是改变朱棣命运的那个人。
[183]
另一个和尚
洪武十八年(1385)朱元璋从民间选拔十名僧人准备分给诸位藩王讲经荐福对于这些本心并不清静的僧人而言选择跟随那位王爷就成
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在藩王们到来前僧人们纷纷议论哪个更有钱哪个更有权哪里地方好水土佳。
只有一个叫道衍的和尚岿然不动似乎并不在意这些但实际上他的内心比谁都激动因为他等待这个时机等待那个人已经很久了。
不一会藩王们进来了原先吵杂的僧人们立刻安静下来他们知道决定自己命运的时刻到来了。
道衍用眼睛的余光看见了自己等待的人他终于来了!
朱棣带着招牌似的微笑一路走来他并没有注意道衍就在他行将经过的时候这个沉默的和尚突然开口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万法之主
重生之妖妃统江山
百鬼籍
河蟹世纪
科技异端
篮坛之魔鬼分卫
人在诡异世界,你管这叫养成游戏
独宠上天:农家好女傲娇汉
王牌盗火者
空间之农女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