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1363-1368(1/3)

[1363]

考试

嘉靖四十一年(1562)戚继光动横屿战役攻克横屿收复福清并最终平息了倭患。

必须说明当时的叶向高不叫叶向高只有一个小名这个小名在今天看来不太文雅就不介绍了。

向高这个名字是他父亲取的意思是一步一步向高处走。

事实告诉我们名字这个东西有时候改一改还是很有效的。

隆庆六年(1572)叶向高十四岁中秀才。

万历七年(1579)叶向高二十一岁中举人。

万历十一年(1583)叶向高二十五岁第二次参加会试。考试结束他的感觉非常好。

结果也验证了他的想法他考中了第七十八名成为进士。现在在他的面前只剩下最后一关——殿试。

殿试非常顺利翰林院的考官对叶向高十分满意决定把他的名次排为第一远大前程正朝着叶向高招手。

然而接下来的一切却生了出人意料的变化。

因为从此刻起叶向高就与沈一贯结下了深仇大恨虽然此前他们从未见过。

要解释清楚的是叶向高的第七十八名并非全国七十八名而是南卷第七十八名。

明代的进士并不是全国统一录取而是按照地域分配名额具体分为三个区域南、北、中录取比例各有不同。

所谓南就是淮河以南各省比例为55%。北就是淮河以北比例为35%。而中是指云贵川三省以及凤阳比例为1o%

具体说来是这么个意思好比朝廷今年要招一百个进士那么分配到各地就是南部五十五人北部三十五人中部十人。这就意味着如果你是南部人在考试中考到了南部第五十六名哪怕你成绩再好文章写得比北部第一名还好你也没法录取。

而如果你是中部人哪怕你文章写得再差在南部只能排到几百名后但只要能考到中部卷前十名你就能当进士。

[1364]

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规定从二百多年前朱元璋登基时就开始执行了起因是一件非常血腥的政治案件——南北榜案件。这个案件是笔糊涂账大体意思是一次考试南方的举人考得很好好到北方没几个能录取的于是有人不服气说是考官舞弊事情闹得很大搞到老朱那里他老人家是个实在人也不争论啥大笔一挥就干掉了上百人。

可干完后事情还得解决因为实际情况是当年的北方教学质量确实不如南方你把人杀光了也没辙。无奈之下只好设定南北榜谁都别争了就看你生在哪里南方算你倒霉北方算你运气。

到明宣宗时期事情又变了因为云贵川一带算是南方可在当年是蛮荒之地别说读书混碗饭吃都不容易要和南方江浙那拨人对着考就算是绝户。于是皇帝下令把此地列为中部作为特区而凤阳因为是朱元璋的老家还特别穷特事特办也给列了进去。

当然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基础不同底子不同在考试上你想一夜之间人类大同那是不可能的所以现在这套理论还在用。我管这个叫考试地理决定论。

这套理论很残酷也很真实主要是玩机率看你在哪投胎。

比如你要是生在山东、江苏、湖北之类的地方就真是阿弥陀佛了这些地方经常盘踞着一群读书不要命的家伙据我所知有些乡镇中学(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学生高二就去高考(不记成绩)大都能考六百多分(七百五十分满分)美其名曰:锻炼素质明年上阵。

每念及此不禁胆战心惊跟这帮人做邻居的结果是:如果想上北大六百多分只是个起步价。

应该说现在还是有所进步的逼急还能玩点阴招比如说……更改户口。

不幸的是明代的叶向高先生没法玩这招作为南卷的佼佼者他有很多对手其中的一个叫做吴龙徴。

这位吴先生也是福建人但他比其他对手厉害得多因为他的后台叫沈一贯。

按沈一贯的想法这个人应该是第一然后进入朝廷成为他的帮手可是叶向高的出现却打乱了沈一贯的部署。

于是沈一贯准备让叶向高落榜至少也不能让他名列前茅。

而且他认定自己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他就是这次考试的主考官。

但是很可惜他没有成功因为一个更牛的人出面了。

[1365]

主考官固然大可再大也大不过辅。

叶向高虽然没有关系却有实力。文章写得实在太好好到其他考官不服气把这事捅给了申时行申大人一看也高兴得不行把沈一贯叫过去说这是个人才必定录取!

这回沈大人郁闷了大老板出面了要不给叶向高饭碗自己的饭碗也难保但他终究是不服气的于是最终结果如下:

叶向高录取名列二甲第十二名。

这是一个出乎很多人意料的结果因为若要整人大可把叶向高同志打到三甲就此了事不给状元却又给个过得去的名次实在让人费解。

告诉你这里面学问大了。

叶向高黄了自己的算盘自然是要教训的。但问题是这人是申时行保的申辅也是个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特工管家,别过分! 花开夫贵(爆笑穿越) 法师乔安 洪荒之证道不朽 种田之流放边塞 极品强仙 年代1960:穿越南锣鼓巷, 三国之龙图天下 绝代战神江南 都市之神级复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