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一至第第一百二十章(3/6)

长检察院检察长财政局长税务局长工商局长县施工队队长。一个知县管这么多事打赏下面的小吏是免不了的要不谁心甘情愿给你干活。

他手下还有一大堆的长随分等级为大爷、二爷。大爷有门政大爷(看门的)稿签大爷(签押房磨墨的)下面是一群二爷包括审、值堂、用印等人这些人是知县签押房里的办公人员此外县的重要部门知县都会派人去看着知县还会带着自己厨师、师爷。

这一大帮子人都是县官的手下全部要他养活。一个月只有7.5石的俸禄大家就只好去喝西北风了。

当官的还要迎来送往逢年过节到处走动俸禄是远远不够的。

可是就连这点俸禄也打了折扣。

洪武年间一到工资的时候县官就找人提着米袋去拿自己的工资7.5石米(活像讨饭的)还算是按时放到成祖时候就只能领到俸禄的十分之六其余的部分怎么呢——

钞票

这决不是开玩笑不是银两而是纸币。明朝初期纸币通行全国按说给纸币也没什么但我们接着往下看就会现问题了成祖时十贯钞可以换一石米到了仁宗时候二十五贯钞才能换一石米。

大家明白了吧问题就是通货膨胀。

要说到纸币的行还要从元朝说起元朝很多事情办得很糟糕但这个纸币政策是相当好的制定该政策的人应该是很有水平的其钞票政策深刻反映了经济规律的普遍适用性。元朝行纸币是以金银为准备金的如果没有金银就不行纸币而且行有定额持有纸币者可以随时向朝廷换领金银。

这是典型的金银本位纸币行制度这个制度使用了上千年(直到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破裂才告结束)。可到了朱元璋手里这位仁兄对经济不熟悉看到元朝印钞票可以流通他也印。问题是他一开始印就不停明朝初年每年的收入只有几万两银可行的纸币却有好几千万拿着一张纸上面印着五千两就想当五千两用?老百姓可不傻。

说实话官员真是可怜俸禄已经很低还一堆废纸拿来当手纸还嫌硬。

人不能让尿憋死于是种种捞钱新花样纷纷出炉。

[116]

官员们主要用的是两招我们来介绍一下这两招历史悠久十分有名。

折色火耗大家可能听说过火耗这个词当时交赋税往往是实物如谷物丝织物等但有时也会改征银两和铜钱而熔锻碎银时候可能会有损耗官府就用这个名义来征收多余的银两这些多征的赋税就称为火耗。

其实到底有没有损耗也只有官府自己知道这不过是一个多收钱的借口这一招可谓流传几百年长盛不衰比明朝的历史还要长一直到雍正时期采用火耗归公的措施这一招才从历史上消失。

话说回来这一招是官府说了算要征多少自己规定执行中实际操作技巧不算太高下一招就不同了。

这一招叫做淋尖踢斛十分值得一提百姓交纳粮食的时候官府是用斛来装的百姓将粮食放进斛里再称重计算自己完成的粮食份额。谷堆要按尖堆型装起来会有一部分出斛壁就在百姓为交完公粮松一口气时意外的事情生了。

官吏用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对准斛猛踹一脚!此时出斛壁的部分谷粒会倒在地上老百姓慌忙去捡此时官吏会大声叫喊:别捡那是损耗!喂说你呢还捡!

这就是淋尖踢斛踢出的部分就是所谓粮食运输中的损耗这部分就成为官吏的合法收入。那么老百姓呢只能回家再送粮食来。这一招最关键的就是踹斛这个动作

那一踹的风情

要知道这一踹是很有讲究的官吏们为了这一踹苦练了很久具体方式是有可能是先在自己家附近找颗树从踹树开始以树干不动落叶纷纷为最高境界。当然也有某些人选择踹门练习一定要做到一脚踹开如过两脚为不合格继续修炼。这一修炼对他们也有好处万一有一天不干了还可以转行去入户打劫

在交粮这一天官吏们准备好一旦斛已经装满便凝神屏气闭目深思然后气沉丹田大喝一声部分人加十米助跑冲到斛前拼命一踹(不拼命不行啊踹下来都是自己的)如果踹下来的多就会哈哈大笑

那么老百姓呢他们只能看着自己的粮食被这些人夺走。

请大家注意这两招只是封建社会最平常的明朝的很多名臣如三杨、李贤、徐阶、张居正等人都是靠这两招的收益养活自己的。而后来的皇帝也认可这些作为合法收入。

虽然朱元璋的工资政策对这些行为的泛滥负有一定责任但这并不能成为贪污行为的借口内因才是决定性的因素官员们还是应该从自身上去找原因。

大家可能会问当时有没有不贪这些便宜的人呢我回答大家确实是有的但是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17]

只靠俸禄过日子的人最出名的莫过于海瑞。

这位仁兄实在是第一号正人他几十年如一日辛辛苦苦干活没有什么奢侈的享受(也没钱)不该拿的他一分钱也不拿上面说的火耗和淋尖踢斛的好处他从没有贪过。每月就靠那点俸禄过活家里穷得叮当响。

他最后的官职是南京右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乡村小野医 徐方陈梅孟恬 异界仙途 快穿美食直播间 从港综签到成为传说 强势占有 天骄 独家深爱 逆战之崩坏世界 穿越未来之当家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