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篇之鲧(7/9)
神)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殛鲧于羽郊”,“滔滔洪水,无所止极,伯鲧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为了制服洪水,鲧置生死于度外,“不待帝命”,窃取了天帝的“息石、息壤”(相传是一种自生自长的石块和泥土,为天帝所独有)来堵塞洪水。正当洪水快要平息的时候,鲧却被天帝派来的火神祝融斩杀在羽山(羽郊),结果洪水又卷土重来——整整苦干了九年,但天下依然是“洪水滔天”。
按照神话给出的故事逻辑,我们可以这样推想:可能是鲧用“息壤”治水成功前夕,天帝发现了他宝物息壤被窃的事,于是大怒,“令祝融杀鲧于羽山”,并夺回了剩余的息壤。正所谓“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洪水因此重新泛滥天下。对这段神话传说,后人剥开神话的外衣,做出如是解释: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主要是采用的方法不对头,即他一味采取了“堙”(堵塞)洪水的办法,才导致了治水的失败。其实,鲧的失败,并非是他本人的无能,而是那个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真实写照。更为重要的是,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鲧“堵”的失败教训,也就没有后来大禹“疏”的成功。
鲧虽然是个失败的英雄,但他为民造福不惜牺牲生命的壮烈之举,堪与古希腊神话中盗天火给人类的大神普罗米修斯媲美。更为了不起的是,“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鲧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神话中的鲧,身死三年而不腐,又于腹中孕育了自己事业的继承者大禹来,这种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精神,岂不又胜过了普罗米修斯!难怪后人一直把他作为治水之神崇祀了几千年——“海民于羽山之中,修立鲧庙,四时以致祭祀”(《拾遗记》卷二)。
还有一点鲜为人知,就是鲧不但善于治水,而且还是城郭的创始人。《吕氏春秋》和《淮南子》都说“鲧作城”,而《吴越春秋》更具体地说:“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看来,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城就诞生了。据一些学者考证,“城”实际上起源于古人防治洪水的活动。相传在尧、舜、禹的时代,我们祖先聚居的黄河流域连续出现特大洪水,千方百计与洪水抗争,而最初的办法,就是“堙高坠庳,壅防百川”,即用泥土石块将氏族成员居住地筑起一道道堤埂式的土围子,以拦阻洪水,保护氏族成员的居所和耕地、财产不受洪水的侵袭。这种用以防水的土围子就是“城”的雏形。正是因为如此,史书上才有鲧“作八仞之城”、“鲧作城”(《吕氏春秋·君守》)和“鲧障洪水”(《国语·鲁语上》)的记载。当然,文明初期的“城”,除了具有防范洪水的功能外,还具有防御野兽侵袭和敌人攻击的作用。
城市的兴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城市”一词,春秋以前都是“城”(指修有墙垣的内城)、“市”(指做买卖的地方)二字是分开使用的,到战国晚期的《韩非子·爱臣》篇中,才见到城市连用的记载。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鲧,多有创举,勇于担当!
然而,习惯于以“胜负论英雄”的思维方式,使鲧和禹逐渐演变为两种迥然不同的人物:一个是十恶不赦的“四凶”(鲧、共工、鹳头、三苗)之一,一个是名满神州的大英雄。
鲧何其冤哉!
翻案
古代部落酋长名,号崇伯,大禹的父亲,因为治水不力被舜杀了,由禹代父继续治水才功成名就。几千年来,鲧,就这样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
鲧约生于公元前2114年。2008年是他诞生4122周年。值此,我要为他翻案,作为对他的纪念。
我为他翻案,有最最权威的支持,是已经跻身世界文化名人的屈原。
屈原曾在《离骚》中咏道:“曰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在这里,屈原赞扬鲧“婞直”(婞,xig,刚直、倔强的意思),对他“夭乎”(夭,y,早死,这里指被杀)于羽这个地方很惋惜。在屈原眼中,鲧不是个罪人。
历史指控鲧治水只会“陻”(yi,堵),不会“导”。
这个指控很可疑。治水不“堵”行吗?就是现在治水,也是以堵为主,包括黄河、长江在内的大大小小的河流,几乎都有堤防,修堤就是堵,有的河流都成了“悬河”了,不堵行吗?堵,发展到规模更大了,长江三峡大坝那是前无古人举世闻名的大堵而特堵!堵得好!堵得妙!
要说鲧不会“导”,打死我也不相信!三岁小孩有尿了也知道把它“导”出去,作为部落酋长兼水利专家的鲧不知道“导”?再说了,他要是只堵不导的话,舜和禹所在的部落因为普遍溃堤早就被洪水灭绝了,哪里会有我们这些华夏子孙?
大禹治水成功,至少一半的功劳应该归鲧。
估计治水是鲧家世代相传的“家技”绝活,是鲧的父亲教会了鲧治水,是鲧培养造就了我国古代最杰出的水利专家禹!
在水利工程上,鲧通过九年努力已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全职灵卡师
无量真仙
第一秘书(西门吹雪)
千年后我从火星归来
重生98年,获得一元秒杀系统
超人来袭
无双皇子,开局被夺至尊骨
噬魂武帝
女神的贴身高手
战国大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