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名臣篇之鲧(3/9)

子所说,治理川谷也见功劳,帝尧为何要对他施刑呢?如果说“不待帝命”是鲧真正的死因,那么令他丧命的“息壤”究竟是什么样的宝贝?

4.大贤

即使是《史记》,鲧的出现也令人为之炫目。

话说帝尧放勋,史书赞他“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将华夏大地治理得秩序井然,蒸蒸日上。因为讨论接班人的问题,召开御前会议。

帝尧问:“谁可顺此事?”根据要求,臣子放齐与欢兜分别提出了两位王位候选人。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帝尧曰:“吁!顽凶,不用。”帝尧又曰:“谁可者?”欢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帝尧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

嗣子丹朱首当其冲,其次才是共工。帝尧分别进行否决的理由也很值得推敲:他说自己的儿子丹朱不是个好人,但是怎样的“坏”却没有再说,停留在“顽凶”(凶为讼,顽劣好争讼,一个可以原谅的错误)的层面。而对共工的评价就没这么简单了,先是说其“善言”,但是行为乖僻,爱走旁门左道;接着说了一句相当狠的话“似恭漫天”,看似恭敬但是敢欺天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了,群臣也没有人再坚持。

在这样的情况下,历史的“罪人”、神话的“英雄”—鲧,闪亮登场了。尧又说:“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

一个“皆”字道出了鲧在众臣心目中的地位。数千年的历史中,像鲧这样深得人心全票通过的状况是相当少见的。

但是,帝尧仍然不同意,很怪的理由—“方命圯族”。就是他这个人不听话,在族里的名声很不好。《左传》说他“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嚣,傲很明德,以乱天常”。难道鲧果真个性乖僻、品德不佳吗?

大臣四岳表了态:“异哉,试不可用而已。”(《五帝本纪》)。同样事件的描述,《夏本纪》与此便有了些微的出入:“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

按当时的惯例,下一任帝位接班人将在各个氏族部落首领中由大家共同推举产生,但是必须要获得现任首领的获准。这次会议真可谓风起云涌,对三个候选人丹朱、共工、鲧的讨论,可以说是层层递进,一次比一次激烈。考虑到大家的意见,而且当时也找不出比鲧更合适的人选,帝尧勉强同意让他去治水。

真是一场奇怪的争论,关于鲧的品质问题君臣双方各持己见,如果没有大伙的力挺,他不会走入历史的视野,当然也不会成为“罪人”。

鲧没有一丝懈怠,积极投身到了治水大业中。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治理洪水为天下第一要事。鲧如果能够完成这项工作,必将是众望所归,铁定的帝位接班人。

然而,和洪水搏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打的是持久战。我想,他是抱着必胜的决心去工作的。但是,事情真的会向大家预料的方向发展吗?

5.关系

帝尧反对鲧的理由其实是很荒唐的。因为鲧在族里的名声再怎么不好,说穿了,仍是人家一大家子的事,身为帝王的尧居然在朝堂之上堂而皇之地作为理由讲了出来,这其中又有什么缘由呢?

关于鲧的出身,《史记·夏本纪》记载如下:“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也就是说,鲧是轩辕黄帝的曾孙子,第三代传人。

其实,直至帝尧,所有的领导者都是黄帝的后人,没有其他。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既然领导人也就是部落总盟主从所有氏族部落首领中产生,为什么最终的结果却是由黄帝一脉独享?果真是俗语说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其他部落的首领都是孬种吗?

这个问题还是要从黄帝说起。神农氏炎帝末期,各部落相互侵伐,烽烟四起,谁看谁都不顺眼。《尸子》说“各以方色称号”,这下子百姓可遭了殃。对于这种状况,《史记》说神农氏没有能力解决。时势造英雄,“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史记·五帝本纪》)。特别是和炎帝、蚩尤的一番苦争苦斗,真可以说是惊天动地。

很多年以后,大汉天子刘邦东征西战终于得天下,谋士陆贾向其传输了“骑马得天下,但不可以此治天下”的思想方略。这个道理黄帝相当懂得,他深深知道智慧远比武力重要得多。为了巩固中央权力,他专门设立了包括自己在内的五行之官来管理各个部落。这五行之官分别是:“东方木也,其帝太昊,其佐句芒;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祝融;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淮南子·天文训》)

黄帝以土德为尊,管理着四方天帝。在《尸子》中,“子贡问孔子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就是此类事情的描述。而子贡或许是出于儒家的方正,拘泥于字面之义,将其当作神话传说了。

让我们仔细看一下上面的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亡国妖妃 快穿之boss大人有点萌 琴师 我成了仁宗之子 阔少的甜心保镖 二宝驾到:恶魔爹地,来pick! 秦九月江清野 作为coser的我一直在穿 叶君临 神血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