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道家(6/6)

,并对亚当.斯密产生了直接影响。而著名英格兰经济学家.ug则认为亚当.斯密的自由经济思想可能来源于司马迁的《货殖列传》中“低流之水”的市场机制。基督教和一般的西方民众相比,基督教接触道家文化很早,《道德经》最早就是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传教士介绍到西方去的。不过一开始,传教士们对道家文化基本上是排斥的,20世纪以后,随着认识的深入以及华人基督教徒的增加,这种情况才有了明显改变,今天的基督徒,一般对道家文化持有三种态度:一是对道家思想全盘否定,这主要是一些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者;二是以林语堂、袁步佳、尤利乌斯·格里尔等人为代表,认为基督教和道家思想可以并行不悖,无须把两者视作两极对立的生活方式来评价,所以他们致力于基督教和道家思想的沟通和融合;三是以远志明、刘小枫、洪予健等人为代表,他们虽然认为道家与基督教有许多相通之处,但对自然而言,道家因不知神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供应者和审判者,因此也就不会对有位格的道——神,产生敬拜、感恩之心,而妄图依靠人自己来“返璞归真”,结果与儒家的“内圣外王”一样,都陷入了读书人清高自傲的泥潭。对社会而言,道家虽然警觉到权力崇拜的危害,但却不是像基督教一样努力拯救,而是选择了逍遥和逃避,所以也就无法在处处充满困境的社会中找到一条终极出路。道教“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关键原因是它们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首先,道家思想是道教的重要思想基础。虽然道教吸收和兼容了儒家、墨家、佛教、民间巫术等各种传统思想,但道家思想还是其最根本的基础,如果没有道家思想作为基础,道教充其量就是一种民间信仰,不可能形成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局面;其次,道教的信仰和崇拜对象,除了民间固有的神灵之外,许多是对道家理念和人物的神话(如原始天尊太上老君等);第三,魏晋玄学过后,道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派别已经消失,只能依托道教信仰继续存在。如果没有道教信仰的力量,道家可能像墨家、名家等学派一样,湮灭在历史的尘烟中;第四、许多道教人士对道家理论的传承和创新有过卓越的贡献,如成玄英的重玄学说、陈抟的太极图等。所以将道家和道教完全对立起来,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道家和道教虽然存在多方面的联系,但它们的区别也是明显的。首先,道家是先秦时期创立的思想流派,而道教是两汉逐渐形成,后又有若干发展分化的宗教;其次,道家作为一种思想流派,崇尚大道,主张惟道是从、道法自然,主要从事的是学术活动和其他政治文化活动,奉《道德经》、《庄子》、《黄帝四经》等为经典,而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将道家人物神化以提高其知名度,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追求的是长生不老,其主要典籍是《道藏》。第三、道家无为自化,重视不言之教,没有严格的组织和师承关系,但道教却非常讲究师承关系,有教徒与组织,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第四、道家(尤其是黄老道家)虽然提倡兼容百家,但都是以道家为主,融会贯通而成,而在道教那里,更多的却是“以丹解道”、“以儒解道”甚至“以佛解道”,传统民间信仰的意味很浓。第五、道家分为老庄派、黄老派和杨朱派,除了老庄派有一些隐世思想外,黄老派和杨朱派都是积极用世的,但道教受到佛教影响,极力宣扬出世思想。因此,虽然道教在理论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因素,甚至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二者还是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说道教就是道家。伊斯兰教穆罕默德的《圣训》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伊斯兰教自唐永徽二年(651)传入中国后,已与儒释道文化发生了“相互融汇”的现象。著名**学者王岱舆、刘智等皆精通儒释道三教经书,他们大量运用“道”、“太极”、“两仪”、“玄机”、“虚灵”、“清”、“真”等道家理念阐述伊斯兰教教义,而《天方性理》等著作以“真”作为伊斯兰教文化的支点,创“真一、数一、体一”之“三一说”,而伊斯兰教中的苏菲派,从理论到修炼更是与道家道教思想暗合。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些苏非教团,如嘎地林耶的修行生活和体验中,苏非大师或门宦教主们还吸收了许多道教和佛教坐静、默思、练气、静修甚至苦行的方式和方法,所以有“清真道土”或“清真和尚”之称。对于此种现象,日本已故学者井筒俊彦还进行过深入的比较研究。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玄幻:开局签到一千年 大佬又在知观心上点火了 红尘修梦 我真没有底牌了 都市之疯狂兵王 极品权贵 幸福换幸福——傻女不愁嫁 大周武魂 实习强盗 震惊,全城豪门抢着跟我认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