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篇之宋襄公(前650—前637在位)(4/5)
这只不过是理想境界的虚拟,是口号罢了,他的真实意图始终立足于“以正合,以奇胜”,“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
春秋战国乃至整个古代历史演变进程,证明了孙子兵学实用理性的胜利和宋襄公标榜“礼乐仁义”的失败。然而,正如俗语所说的那样,不可单凭成败论英雄。宋襄公虽然败得很惨,很没面子,但是这并不能说明道德对战争的制约作用可以弃若敝屣。事实也正是如此。儒家提倡义战、墨家主张非攻,都是古“军礼”原则在新条件下的反映,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进化,道德因素对战争行动的规范意义越来越显突出,绝对战争也逐渐在向可控性战争过渡。这其实是对宋襄公“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做法的否定之否定。当然这一切是必须建立在自己拥有必胜的实力和把握的基础之上的,而不能像宋襄公那样一厢情愿、自以为是。
孙子的兵学理论固然是时代精神的产物,也符合军事斗争的一般规律,但是他提倡“兵以诈立”,将“兵不厌诈”奉行为指导作战的最高原则,其客观效果,往往是在取得战争胜利的同时,也促使战争手段变得越来越残酷,战争破坏程度越来越骇人。所谓“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白起长平坑降卒四十万,项羽新安杀俘虏二十万,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孙子那种只求目的不讲手段的战争效益观的逻辑结果。这个责任固然不应由孙子来承担,但是君子之风日去、小人之气竞长,“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乃是不争的事实。孙子若地下有知,也会感到不安。
所以,后世的兵家为了发扬宋襄公和孙武子思想的各自长处,同时克服两人思想的各自不足,遂提倡兵儒合流,即既强调仁义道德对军事活动的规范意义,又肯定兵者诡道、出奇制胜对战争成败的保证决定作用,从而使中国传统军事文化能够沿着比较正确的方向不断进步和成熟。
从这层意义上讲,将宋襄公一概骂倒,将孙武子无保留推崇,诚不足取。
参考资料
1.春秋五霸.国学网[引用日期2013-12-4].
2.宋襄公.中华人[引用日期2013-12-5].
3.春秋左传正义卷十一.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3-12-4].
4.葛广彦,张鹏.农家参谋.河南省郑州市: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2010-02:宋襄公筑台望母.
5.《毛诗正义》卷三:作《河广》诗者,宋襄公母,本为夫所出而归於卫。
6.杨伯峻.求索.湖南省长沙市:湖南省社会科学院,1981-01:周襄王元年应是公元前六五二年说.
7.左传:宋桓公疾,太子兹父固请曰:「目夷长且仁,君其立之。」公命子鱼。子鱼辞曰:「能以国让,仁孰大焉?臣弗及也。」遂走而退。子鱼,目夷字也。
8.《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五.国学网[引用日期2013-12-4].
9.连环画《东周列国故事》系列之十四宋襄公
10.《三家注史记》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桓公病,太子兹甫让其庶兄目夷为嗣。桓公义太子意,竟不听。三十一年春,桓公卒,太子兹甫立,是为襄公。以其庶兄目夷为相。
11.《三家注史记》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未葬,而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襄公往会。
12.青铜时代的恐龙战争第七章:晋文践土.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3-12-4].
13.楚国史第四章:楚成、穆王争霸中原.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3-12-4].
14.《文献通考》卷三百六物异考十二:师古曰:“子鱼,公子目夷也,桓公之子,而为司马。争盟,谓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於楚。子鱼谏曰:‘小国争盟,祸也。’公不听之。”
15.《三家注史记》卷三十八:八年,齐桓公卒,宋欲为盟会。十二年春,宋襄公为鹿上之盟,【集解】:杜预曰:“鹿上,宋地。汝阴有原鹿县。”【索隐】:按:汝阴原鹿其地在楚,僖二十一年“宋人、楚人、齐人盟於鹿上”是也。然襄公始求诸侯於楚,楚才许之,计未合至女阴鹿上。今济阴乘氏县北有鹿城,盖此地也。以求诸侯於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谏曰:“小国争盟,祸也。”不听。秋,诸侯会宋公盟于盂。【集解】:杜预曰:“盂,宋地。”目夷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於是楚执宋襄公以伐宋。冬,会于亳,以释宋公
16.《三家注史记》卷三十八:十三年夏,宋伐郑。子鱼曰:“祸在此矣。”秋,楚伐宋以救郑。襄公将战,子鱼谏曰:“天之弃商久矣,不可。”冬,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集解】:谷梁传曰:“战于泓水之上。”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陈,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陈。”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於戹,不鼓不成列。
17.晋语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明梦
全民求生:魔法废土世界的暴徒
长生白猿,道观听道三十年
鬼片的世界
贵女难淑
咸鱼配角的崛起之路
钟曦薄凉辰
至尊皇图
大话西游神豪
山村小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