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session_start(): Unable to clear session lock record in /home/www1/www1/1/17/www.xbqg9.org2025/chapter.php on line 3

Warning: session_start(): Failed to read session data: memcached (path: 127.0.0.1:11211) in /home/www1/www1/1/17/www.xbqg9.org2025/chapter.php on line 3
儒家孔门之有若(前515—?)(2/5)_中华古代名人录_新笔趣阁
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儒家孔门之有若(前515—?)(2/5)

了!所以我认为“丧欲速贫,死欲速朽”这两句话不应当是君子的想法,也决不会是夫子他老人家的心愿了!这一段关于孔子“丧欲速贫,死欲速朽”的言论在《孔子家语》卷第十“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中也有详细记载,感兴趣的朋友不妨自己去翻翻。上面曾参与有若这段对话,至少让我们了解到两点:一是有若的智慧确实像孔子,并非仅仅是相貌像孔子而已;二是正因为有若对孔子的心理揣摩得太深刻太了解了,也许这就引起了一些弟子的猜忌,所以会搞了一场阴谋将有若赶了下台。孔门的纷争从此不断矣,这也是尊孔派们最痛心而又最无法说出口的悲哀!曾参与有若辩礼《礼记檀弓》篇中,还有一条记载有若不同意曾参讲晏婴“知礼”的言论。曾参说:“晏子可谓知礼也已,恭敬之有焉。”有若反驳说:晏子一件狐皮裘一穿就是三十年,太节俭而不知礼;他的父亲死时,是大夫身份,举行葬礼时他却仅仅用了一辆车,落葬后他就回来了,也不留下宾客办一下招待;而按照礼仪,国君举行葬礼时应当用七辆车,装载七个包遣奠牲体(祭奠用的牲畜臂臑祭品分成七包装在七辆车上),大夫则应当用五辆车,装载五个包遣奠牲体;这样看来,晏子哪儿是知礼呢?(晏子一狐裘三十年,遣车一乘,及墓而反。国君七个,遣车七乘;大夫五个,遣车五乘。晏子焉知礼?)听了有若的驳斥,曾参却说:“国无道,君子耻盈,礼焉。国奢,则示之以俭;国俭,则示之以礼。”看来,曾参的看法与有若截然不同,有若的看法与孔子倒是有些相似。从这一条记载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关于礼仪、礼制之类的捞什子儿,早在孔丘和他的徒子徒孙们那儿那时,就已经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有若与子游辩论昨天讲到有若与曾参辩论晏子是否“知礼”,在《礼记檀弓》篇中,还有一条记载有若与子游辩论“丧踊”之事。一次,有若和子游一道,看见一个儿童在那儿“号慕”,也就是号啕哭跃(踊)。于是有若一下子联想到了人们在办理丧事时的“丧踊”,也就是号啕哭跃(踊)的样子。有若就对子游说:我平时因为太专一于学问(研究礼仪),而不知道为什么“丧之踊”必须有所节制?今天看见这个儿童号啕哭跃(踊)的样子,我更相信“丧踊”之事就像儿童“号慕”,何必要加以节制呢?我早就想去掉这种节制“丧踊”的礼仪了!孝子之情就在于此,就像小儿“号慕”,何须为“哭踊之节”?有若的意思是死了人办丧事时人们想号啕痛哭就号啕痛哭,何必一定要用“礼”来加以节制呢?子游不同意有若的看法,对答说:“礼有微情者,有以故兴物者”。“微”是“杀”即抑制的意思,因为“贤者”丧亲,必致灭性像小儿一样“号慕”,所以才制定礼仪来“使三日而食,哭踊有数,以杀其内情,使之俯就也”;“以故兴物”则是礼仪规定孝子要披麻带孝,“使其睹服思哀,起情企及也”,尤其是对于那些“不肖之子”,更要用这种形式引发他内心的哀思。子游在讲了“礼”的节制作用后,又说,有若认为应当像小儿“号慕”,何须为“哭踊之节”的说法,是一种“有直情而径行者,戎狄之道也”,简直是野蛮民族的行为!接着子游就讲了一大通“人喜则斯陶,陶斯咏,咏斯犹,犹斯舞;舞斯愠,愠斯戚,戚斯叹,叹斯辟,辟斯踊矣!品节斯,斯之谓礼。”“品”是“阶格”,“节”是“制断”,只有通过“品节”,才能使“踊舞有数”,这样,有数才能久长,这就是“礼”!最后,子游对有若的说法给了一个评论是:“故子之所剌于礼者,亦非礼之訾也。”说的并不是礼的病害。对于有若与子游这一场关于“丧踊”的辩论,汉儒们的看法是,有若只是反对“哭踊有节”而并不反对披麻带孝等奠祭之事;而子游既讲了生者应节哀,又讲了对死者要加饰,并且全面地讲了“礼之节制与夷狄之不同”,所以汉儒们是站在子游一边的了。前面我多次说到,儒家的出身就是替奴隶主贵族们办丧事,所以全部儒家经典,研究来研究去,都是在“礼制、礼仪”上做文章。说儒教害人,也就是说它用这种礼制、礼仪来害人、压抑人的天性。有若的事迹流传甚少的一个原因,大约也就是因为他主张顺应人情本性的言论,汉儒们不感兴趣吧?有若被刻意遗忘有若曾经做过孔门第一代掌门人,并且被弟子们实即师兄弟们阴谋夺权的事儿,大约只有《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进行过记载,这件事儿看来一定并不简单,一个反面的例证就是,无论《论语》还是《孔子家语》中,对有若言行的记载都非常少,《礼记》中也只有那么三两条记载,我在前面说了,这些记载的也几乎都是有若与曾参、子游们意见相左的记录。是否可以猜想一下:正是因为有若的看法与后儒们不相一致,所以有若的许多言行就被儒们有意地遗忘掉了。如果不是因为有若的弟子参与了编纂《论语》的话,有若剩下的那么三五条言论恐怕也会被刻意遗忘的了!正是有若的弟子们不忘先师“有子”,所以才会在《论语》开卷第一篇第二条紧接第一条“子曰”之后记录下了“有子曰”,让后人能够看到一点儿有若的言论。这种编排方式也确实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想像的空间,去冥想年究竟在孔门弟子中发生过什么样的纷争?为什么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校花之贴身高手5200 弃后逆天 完美女上司(方阳白薇) 武动乾坤之我为林琅天 谢家小玉 两界天魔 我真是军艺校草,不许笑! 我的亲亲老婆:豪门隐婚AA制 师父,抱小腿 逼妖为良妖孽殿下来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