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48章 计划有变(1/2)

这一宿舍人,蒋子龙不用提,改革文学领头羊,时下炙手可热的新人作家。

孔捷生,28岁,第四次文代会作家代表,一部伤痕文学《在小河那边》,一举在文坛曝得大名。

贾大山,38岁,在省级以上文艺刊物发表过很多作品,后来与贾平凹齐名,并称“二贾”,据说日本还有个“二贾研究会”,每天研究这俩人。

嗯,这位大山兄,江弦抱着舔就完了。

因为他是省石家庄市正定县人。

他有一位至交好友,他去世以后,好朋友亲自为他写了一篇悼文.

江弦是全宿舍里年纪最小的,不过论目前的文学成就,宿舍这四人还数他最高。

“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大伙寒暄两句,简单收拾了下宿舍。

江弦也殷勤的帮忙扫了扫地,有个床铺总归方便,在这儿学习,难免也要在这住一下。

随后便往食堂去吃饭,炒菜的油烟,鱼香肉香,飘忽弥漫,还浮着一层蒸馒头用的酵粉微酸蒸汽。

“大山同志,你有京城的粮票吧?”江弦关心道。

“有、有,十斤的全国粮票,换了四斤米票,六斤面票。”比较缄默的贾大山掏出张米票,一分钱纸币大小,牛皮纸颜色,黑色的墨印着“米票”字样,四两为一张。

江弦米面都能吃,打了二两馒头,一份鱼香肉丝,呼噜呼噜吃完。

一打听,这儿好多领导他都认识,比如所长丁凌,邀请他过来学习的吴伯箫,还有李清泉,都是熟人了。

“江弦同志!”

“王安忆同志!”

仨人正聊着,王安忆过来跟江弦打一招呼,她是上海过来的学员,与文坛接触不多,在这儿人生地不熟,还吃不惯面食。

终于见着个认识的,她心情顿时好了许多。

“王安忆同志,这两天还习惯吧?”

“还行。”

“你这孩子,一个人出门在外不容易,有什么困难,你可跟我吱声。”江弦完全前辈姿态。

他和茹志鹃那也算是平辈相交。

大家表面上是同学,实际上,我是伱叔叔。

熟人不光王安忆一个,还有铁宁,去年在座谈会上与她见过,富婆一枚。

“江弦同志,好久不见,你又发表了好多篇作品,我都读过了。”铁宁在保定长大,在保定一家小杂志社任编辑,这一点和王安忆有点像,后来她写出《大浴女》,再后来平步青云。

学员们纷纷在食堂碰上头。

社交能力比较强的,就相互介绍认识,内向腼腆的,就站在一旁微笑。

文讲会阳气重,33个学员,全班仅有5个女生,听说一开始只有3个,后来推荐了王安忆,又把一位男同志换成了刘淑华,这样凑够了5个。

吃过饭,好几位外地的学员,便都想着出门转转,看看京城的大好风光。

“江弦同记,还请你介个本地人做做导游,照顾照顾我们介些外地人,我怕找不到回来的路。”孔捷生操着一口浓重的广东腔调。

江弦见他们开口,也不吝啬。

“这好说,不过咱们这附近,好像没啥好逛的地方。”

“全当熟悉熟悉地形,哈哈。”

他领着七讲会可谓是青年俊彦,一直到开学前几天,所长丁凌都没露面。

她曾经在她创办的文讲所,和她培养的作家们说了一番话:

“一个人,辛辛苦苦一辈子,可能什么都留不下来,但是用一生的时间,为人民写出一本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就可以了。你们一定要出一本书,来表明自己的实力,有了一本叫得响的书,你在文坛上的地位也就站住了。”

这话,被新闻学成了“一本书主义”,把她坑惨了。

33名学员都报道了,李清泉抽个空,把大家喊到那间教室,准备安排开学前的所有事项。

大伙各自找座位坐下,最先被坐满的是最后一排。

等江弦端着个搪瓷茶缸进去,后面儿的座位已经被占完了。

他干脆找了个第二排靠窗座位,跟王安忆坐个同桌,将手中的茶杯往桌上一放,发出咯的一声。

杯子侧壁,红艳艳的“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第一名奖”,阳光下闪闪夺目。

李清泉很快进来,站在讲台上,往下扫了一眼,学员们马上安静。

他鞠一躬,“同志们好,我叫李清泉。”

哗哗哗。

学员们纷纷鼓掌。

李清泉先讲了下生活上一些问题,他从不多说套话,只讲关键部分,于是会开的很快,大家听得也很认真,也很民主,期间自由发言并提问。

讲到最后,李清泉敲敲黑板,显然是谈到重点部分。

“到了七月结业的时候,文讲会将统计所有人学习期间的创作成果,并进行排名,作为文讲会的结业成绩。”

哗。

教室里顿时嘈杂,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绝世无双萧天策 永夜君王 闪电侠之闪电骑士 独家甜宠,高冷老公呆萌妻 裸辞做保姆,她成上流社会香饽饽 婚前试爱,总裁的挂名娇妻 快穿:男神,有点燃! 从我是特种兵开始一键回收 七零军婚:女特种兵她能一打十 八卦也是一种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