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节 若有可回头(3/3)
何向他推荐韩信,他马上拜之为将;郦食其责他不尊长者,他立刻低头谢罪;项羽不守前约,封他为汉中王,他恼怒欲反,后听萧何、张良之劝,忍气而去,待项羽大军东去,再暗度陈仓;正当中原战争紧急之时,韩信忽然请封齐王,刘邦大怒,却又再次听了张良之计,实封韩信为齐王;不利之时,接受谋士陈平建议,对楚军实行反间计,离间项羽和范增的关系。。。如此等等,终于成为了大汉朝的开国皇帝。
反观项羽,则恰恰与此相反,无大局观,不听人劝,不会用人。个性崇武而不崇谋,对谋士的地位实际上是看不起的。
谋士范增断言:“刘邦在山东时既贪财又好色,入关之后,却忽然财也无所取,美女无所幸,可见他志在天下。此人兵多将广,应该趁他没发展壮大之前,赶紧灭了他!”然项羽自负,不肯听从。鸿门宴上,范增再三示意,项羽终不肯下手。最后,干脆中了刘邦的反间计,将天下第一谋士赶走了事。
项羽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火烧阿房宫后分封诸侯(分得很不公正),以为天下安宁,准备回老家去做安乐王了。这时有人献计曰:陕西这一带山河四塞,土地肥饶,您把首都设在这儿,才可以四面号令,称霸天下啊。项羽却思家心切,说: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我可不干这等傻事。
献计者退下,冷笑道:人们都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然如此!项羽听了大怒,竟将其抓来一烹了之,然后顾自回彭城。
项羽不听劝,不愿定都咸阳,的确没有眼光。须知咸阳乃是秦国多年经营之地,当年攻打六国,虎狼之师一次次从此地出发;统一六国后,又将天下富户尽集于此,咸阳已是人们眼中和实际上的政治经济中心。定都于此,既可号令四方,又可就近压制最大的隐患刘邦,实是百年大计之根本也。奈何项羽不肯听此良策,定要远归彭城。结果被刘邦巩固中央,轻易夺得三秦之地,东出而逐鹿中原,最终落了一个哀叹“虞兮虞兮奈若何”的下场。
更可怜那献上妙计良策之人,所献非人,不光被煲成肉汤,历史上连个名字都没留下。司马迁《史记》不言“说者”姓名,扬雄《法言》以为“蔡生”,《汉书》卷三一《项籍传》以为“韩生”。
其实这无名氏才是真正高人:彭城是一马平川之地,无险可守,不论刘邦还是项羽打彭城,都是一攻就破,一打就散,这岂能是一国之都!如定都关中,只要守住潼关任你插翅也难飞,根本进不了巩固的关中根据地,动摇不了天下大势。
项羽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不能忍。他不重用谋士韩信,一方面是因为他自己英勇善战,过于自傲,所以忽略了韩信突出的军事才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韩信曾受跨下之辱而能忍,对于血性项羽来说,这是无论如何也不可以接受和重用的对象。
项羽自己,也不像刘邦一样能忍辱负重,刘邦兵败逃跑了无数次也不死,项羽只败一次就死了。
而项羽和刘邦虽同时羡秦始皇而说出“彼可取而代之”及“大丈夫当如是也”,唯刘邦有始皇一统天下之雄心,项羽却只有分封天下之寸光也,和韩信一样,他实在也担不起那一份天命。
历史也同样还有很多人,因为迂腐愚忠,死得让人扼腕叹息,比如民族英雄岳飞和袁崇焕。
还有一些搞笑的,比如明末代皇帝崇祯要皇室大臣捐100万银子打李自成,大家都哭穷;李自成打进京后向他们讨银子,严刑拷打后竟然捐出来7千万两。
历史就是这样,似乎总是不可思议地以特殊的方式谱写着自己残酷的真实。用错了人,信错了人,一两句话,一两个行动,就决定了英雄和狗熊的区别,决定了历史的写法。
很多事件,若有时间可以重头来过该多好,只可惜世上并没有后悔药,无可回头。
本章已完成!
抗战:从东北军开始全面战争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哇呜,禁欲兽夫又被娇娇缠吻了
农门飞出金凤凰
重生后,真少爷回村带妻女发家致富
都市逍遥战神
无限进阶
神道帝尊
长歌当宋
炙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