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八章 节 兵家尚武德(3/3)

道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秦汉时期,盛行角力、击剑,有宴乐兴舞的习俗。鸿门宴中即有项庄舞剑。其形式更接近于今天武术的套路。

汉代枪的应用达到颠峰,各种枪法开始出现。

据传华佗首创“五禽戏”,是中国武术的滥觞。

(荀子.子道有云:“昔者江出於岷山,其始也,其源可以滥觞;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风,则不可涉也。”“滥觞”一词,典故于此,指水源所出,其始甚小,只能浮起酒杯,后来就把“滥觞”比喻为事之开始。)

而中华民族积极的入世精神,优良的道德品格,几千年来如薪传火,连绵不绝,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毫无例外,道德素养在军事领域中,也长期被置于首要地位,成为兵家思想的一种精神力量。

《孙子兵法》关于将帅修养提出了“智信仁勇严”五条标准,又从反面提出了“将有五危”,即:“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虑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意思是说:只知死拼可能被诱杀,贪生怕死可能被俘虏,急躁易怒可能中敌人轻侮的奸计,廉洁好名可能入敌人污辱的圈套,一味“爱民”可能导致烦扰而不得安宁。

《孙膑兵法。将义》又进一步发挥说:“将者不可以无德,无德则无力,无力则三军之利不得。故德者,兵之手也。”

《吴子》则把将帅的“五德”概括为“理、备、果、戒、约”。总之,优良的品德是为将的首要标准。

自古以来,“兵家尚武德,修身重养性”,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相辅相成。中华武术其实包含了很多武德文化在其中,如尊师重道、讲理守信、勇敢仗义、坚韧笃实、刻苦求进、虚惊自然、舍己从人等:

《周易.乾》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以及很多武德规范:

“自强不息,尚武崇德,修身立本,习文弘道”。

“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

“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拳先习德。”

“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人为乐。”

“戒骄奢淫逸。”

“练武先练德,教人先教心。”

。。。

读好书做好人,言羽的武德之心,也正是因为读了柯天崩所赠的一本《逝去的武林》,终于开始爆发式的觉醒。

这本书的作者李仲轩,是一位在西单守门近50年的老者,也是抗击八国联军英烈之后、三大武学宗师的闭门弟子,是中国武术界的一位至尊前辈,被誉为“中华武学最后一个高峰期的最后一位见证者”。他的三位师父唐维禄、尚云祥、薛颠都是民国武林的巅峰人物,在武林中的地位与当时张大千与徐悲鸿在美术界的地位相当。

而他34岁退隐江湖、文革时期倍受迫害、历经10余年天津劳动改造,老年才著书,揭示了中国武道的无上境界,其实就是“禅”的境界。

书中有武技理论、有实战格斗经验、有做人的道理,立意很高,传达了中国武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精神。

明清之际,姬际可无意中在一破庙发现了半卷《武穆遗书》,并由此创建了内家拳的第一个拳种形意拳,《武穆遗书》也作为形意拳的镇派之宝世代相传。金庸的小说中只是引用了这个典故,而《逝去的武林》一书却真正提供了《武穆遗书》的详细习武口诀。

武术本来源于道家文化,而后世往往将两者分离,使武术失去了上通道学的途径,而此书则把两者沟通在一起,说出了武术的无限进境,让言羽后世一生之中,文武之道,水乳交融,受益匪浅。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慕林 修罗战神(夏成龙宗雪琴) 此世边缘 蜜宠甜妻,总裁难自控 请叫我巨富 开局推演,美利坚大亨 九重神格 无敌全职宗师 求道在万界 新欢索婚:厉先生,请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