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节 天人合一思想(3/3)
位置上的排列化、应用化和实用化。它不同于西方的数学概念,不是描述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而是以取象比类的方式描述时间方式和运动关系。
《内经》中的藏象理论则以五元序列来表现。自然界以四时阴阳为核心,四时阴阳涵概了五方、五气、五味等自然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类属、调控关系;人体以五藏阴阳为核心,五藏阴阳涵概了五体、五官、五脉、五志、五病等形体、生理、病理各因素及它们之间的类属、调控关系。自然界的四时阴阳与人体的五藏阴阳相互收受、通应,共同遵循阴阳五行的对待协调、生克制化的法则。
因此,人天同数是《内经》把时间的周期性和空间的秩序性有机地结合观念的体现。强调人体自然节律是与天文、气象密切相关的生理、病理节律,故有气运节律、昼夜节律、月节律和周年节律等。
其基本推论是以一周年(四季)为一个完整的周期,四季有时、有位,有五行生克,因此,以一年分四时,则肝主春、心主夏、肺主秋、肾主冬……。月节律则与该月相和所应之藏在一年之中的"当旺"季节相关。其昼夜节律也是将一日按四时分段,指人体五藏之气在一天之中随昼夜节律而依次转移,则肝主晨,心主日中,肺主日入,肾主夜半。(见《素问?藏气法时论》)
实质上,"人身小宇宙"在《内经》中绝非泛泛而谈,《内经》认为人体与宇宙之间存在着某种数理上的一致性。如《内经》论述人体呼吸完全与太阳的运行联系起来,将呼吸与天地相通、气脉与寒暑昼夜相运旋的规律,与太阳的周日运行规律联系起来。如《灵枢?五十营》将人体气血运行与日行28宿直接挂钩,认为太阳一昼夜环行28宿一周,人体气血运行人体50周(白天25周、夜晚25周),如此太阳每行一宿,血气行身1、8周,人一呼一吸为一息,气行6寸,270息,气行16丈2尺,即行人体之一周。由此再进一步,太阳每行一宿,(此指28宿均匀分布的一宿,实际上28宿不是等长的),人呼吸486息,据此推算人一昼夜有13500息。《平人气象论篇》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即平常人一息,脉跳动五次,一次脉的跳动,气行1寸2分。如此用气运行的长度表示脉搏的频率,从而表示一种时间周期。这种以大气贯通一切为基点而形成的人体与宇宙的相互模拟,在《内经》理论中比比皆是,强调了天人一致的内在本质。
先灵科学证实人有灵与肉两套系统运作机制。
人们常说血气方刚,其实血和气一个液态一个气态,相辅相成,不能分离。气血相互滋生,气虚则血少、血少则气虚,故在中医临床上一般是气血双补。
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气就是能量,血就是物质,而血中所蕴藏的基因,从某种程序上也决定了个体对能量的反应机理。
在中医学中,气指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能量,是体内的精微物质产生的一种有极强能量的活动力,如五脏之气和经脉之气,激发和推动机体器官的功能活动,形成身体机能。气的作用主要是温养机体和抵御外邪的入侵,同时参与脏腑功能的新陈代谢。
血,指内循环系统的红色液体,行于脉中,并循环流注于全身,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能调养脏腑形体经络和骨窍,是构成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为表,血为里,气是功能,血是基础。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营行脉中”,即指营气存在于血脉之中。血中暗含了生命体基因,十分珍贵,所以才会有血祭之说。
在先灵派科学体系的指引下,中国在宇宙生物学方面,也终于寻找到了完美的结合,达到了天下一统,完美阐述了传统西方科学不能解释清楚的诸如针灸、经络、气功、中医的五脏六腑、阴阳虚火等等各种神奇。
本章已完成!
大盛贤商
影视世界当神探
70年代修仙记[空间]
地球入侵
江南林若兰
残情狼夫萌萌哒
穿越带着聊天群
这本小说很健康
极品上门女婿
柳无邪和徐凌雪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