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天方夜谈(下)(1/2)
奥斯曼,伊斯坦布尔。
大萨拉基里奥皇宫,在一座尖塔的顶楼,这里可以俯瞰马尔马拉海和博斯普鲁斯海峡。
奥斯曼大维齐尔,费尔·恰克,正跪在地上,与苏丹马哈茂德二世一起等待他们的客人。
他们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卖国组合,阿尔及利亚被法国占领,突尼斯独立,希腊独立,塞尔维亚成为国中之国,埃及默罕默德·阿里独立并且攻占了叙利亚,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成为俄国的保护国。
第化和技术。
奥地利与俄国和奥斯曼是世仇,所以并没有直接派遣留学生。
此外,他还创立了两所军校,一个效仿拿破仑创建的奥斯曼军事科学院,另一个是专门培养鼓手和乐师的帝国音乐学院。
马哈茂德二世甚至效仿彼得大帝,反对大臣们留胡子,并且给愿意剪掉胡子的人重奖,抛弃奥斯曼人传统的长袍,改穿西式军服和马裤,甚至为了改变奥斯曼人缠头巾的习惯,特意发明了菲斯帽。
菲斯帽,一种成圆筒状的毛毡帽,通常会带着一串流苏,如果军人或者官员上面再绣上新月标志。
1834年之后,马哈茂德二世又恢复大使制度,并创办了奥斯曼帝国第一家报纸《奥斯曼箴言报》。
在第一次土埃战争败给默罕默德·阿里之后,马哈茂德二世快速地重建了奥斯曼海军,甚至还建造了此时世界上最大的风帆战列舰“马哈茂德”号。
并且效仿西方建立兵工厂,研制新式枪炮,鼓励工商业发展。
只不过随着马哈茂德二世改革的深入,他遇到的阻力也越来越大,有教团鼓励地方官发动起义,甚至是派人暗杀苏丹和他身边的重臣。
同时,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再加上奥斯曼帝国国家危机的不断加重,国内各民族的民族意识也开始觉醒。
奥斯曼帝国国内民族问题的复杂程度,并不逊色于奥地利帝国,尤其是在内忧外患的加持下,让马哈茂德二世的改革举步维艰。
天方教内部的数个教团,也公然反对马哈茂德二世的改革,因为改革触碰了太多教团的利益。
虽然奥斯曼帝国在国际战争中屡战屡败,但是平民却只觉得是苏丹无能。
民间依然十分看不起欧洲人,甚至有人出高价购买白人奴隶,以扬奥斯曼国威。
在奥斯曼人眼中,阿尔巴尼亚人=卖臭水的人,荷兰人=奶酪贩子,法国人=没有信仰的家伙,奥地利人=亵渎神明的异教徒,俄国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