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2章 从美国反向挖人才!(3/5)
着活跃起来,从而催生了一系列前世压根没有,或者前世到很晚之后才出现的成果。
高精度格式就是其中之一。
在理论上,其优势在于当使用足够高精度的网格划分时,可以把计算误差控制在非常非常低的水平。
或者换句话说,如果不需要这么低的计算误差,可以大大节约网格数量。
以常浩南研究的水平集方法为例,当误差约束为1e-6时,适配四阶高精度格式对应的网格大小是适配二阶格式对应网格大小的32倍。
在三维情况下,网格量可以节约至1/30000。
在这种情况下,高精度格式本身所带来的额外复杂性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每一种高精度格式的应用范围相当狭窄,且复杂程度很高,如果把每一种格式分别写进软件,那么代码数据量将会增加到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水平。
并且很多复杂的工程模型也根本不是一个格式就能处理的。
所以,目前正式版本的软件中,还没有将高精度格式纳入到更新计划当中。
而方法,如果真像作者本人所说的那样,则可以非常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
只要由使用者自行设定通量修正函数就行了。
至于为什么这样一篇意义重大的论文会发到上面……常浩南倒也大概能猜出来。
方法虽然解决了“单一方法应用范围狭窄”这个问题,但要想真正实现应用,还要跨过另外两个障碍——
跟水平集方法难以推广的理由差不多。
高精度格式对网格划分精度有着极高的要求。
如果网格比较粗糙,那么高精度格式的结果反而有可能更坏。
而且,由于高精度格式相对糟糕的适配性,其对使用软件的工程师水平要求也很高。
即便有了,也不可能像传统低阶方法那样,仅靠软件预设就能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数值计算领域就是这样,不同的人使用同样的软件工具完成相同的课题,结果往往会天差地别。
然而在眼下这个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绝大多数用户的水平又比较让人一言难尽。
所以,业界普遍不看好高精度格式在短期内的发展前景。
哪怕是常浩南,在今天之前也是如此。
只不过,他要比别人超前了两步——
火炬集团不仅有业内独一份的网格划分算法,而且还有专门负责“售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