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菩萨蛮(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最快更新!无广告!>
笔是现成的,墨也磨得浓了,纸是上好的宣纸。>
有道是琴棋书画不分家,作为文科生的王伦,会弹吉他会下围棋懂绘画自然这书法也是可圈可点的。从小到大,人生道路规规矩矩的他,毛笔临摹的是颜、枊,钢笔和粉笔字练的是宋体。让他写字可是半点负担也无。>
有“同文七贤”旁立,有词宗贺铸坐镇,一介书生竟然敢当众落墨,这本身就是一件很离奇的事情。所以不但三层楼上的士子们都伸长了脖子看,就连两位名妓都是惊讶的,连带着王伦觉得自己的形象都瞬间高大了起来。>
“郁孤台下清江水…”有人读道。>
郁孤台是哪里,几乎没人知道,毕竟很多士子连开封府都没出去过。但是贺铸知道:“原来这小子去过江西。”>
开篇也平淡无奇么。>
有近些的,便注意到他的字体,和流行的苏、黄、米、蔡又有不同:有点像瘦金体,但是字形方正,横细竖粗,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端,末端有装饰部分的“字脚”或“衬线”。>
这是什么字体?此前不常见啊。>
字看着舒服,接句便如歌般缓缓流淌:“中间多少行人泪…”>
嗯,抒情写景在词作中是极平常的做法,纯粹直描的写法容易落了下乘。对词曲来说,经常是半阙写景半阙抒情,这样过渡也自然,深度也有了。这书生看来用的就是这个套路,可圈可点。>
只是,考虑到“金明大赛”娱乐的本质,丽香院和矾楼叫板的理由只是为其馆下的名妓扬名,艳词才是主角,这种类乎忧国忧民的词作反而与之有点格格不入。>
也许他会在适当的时机或假借、或移情、或比兴等,眼光由界外转到闺怨也不一定吧,且看且观之。>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还在那里抒情,这定是闺怨词无疑了,且看他如何转回来。>
虽然没用到多少华丽的词语,但这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已经营造出一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伤怀。>
“有些意思了…”贺铸是诗词名家,自然了解这勾勒的不凡。后面只要不出格,哪怕是中规中矩作完,也将是一首不错的词作。>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王伦写得发了,笔走龙蛇,甚是畅快。写诗哪有背诗来得轻松?背诗莫如滚瓜烂熟快乐更甚。辛弃疾的这首《菩萨蛮》,他平时临摹也有百十遍了,完全得心应手。>
要说,背过此词牌的,唯有此首。>
所以虽然与环境不甚贴切,他也只能拿来用了,估计将来也没有机会施展了。整个大宋一片声色犬马歌舞升平,辛词的那些悲壮慷慨用不着啊!>
“好句!”贺铸是识货的,他已经感受到了那种激昂,刚刚的悲愤氛围为之一变,但连接得非常自然,毫无生搬硬拉之感,而且整句显得大气,非有大气魄者不能得。>
就是“同文七贤”诸人也都是点头称赞的。好词就是好词,不以时间的变化而有所减弱,虽然这首词应该在北宋变南宋的世纪动荡之交写出来才会更有力量。>
阎婆惜和孙三四都诧异地看着王伦,她们都是识货的,毕竟能做名妓,不单单是漂亮能行。她们的文学修养和水平,甚至不是一般的士子所能达到。>
这个人名不见经传,但出手即不凡。>
尤其是阎婆惜,知道他有诗才,却没想到他竟然在词作方面竟有如此成就,简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难不成自己捡到块宝?>
待到最后两句写完,感受的调子又是一变,重新回归到愁苦和悲凉:“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王伦淡定落笔,努力显示出高深莫测的样子,但如果细看,像极了痔疮发作或者便秘。第一次剽窃别人的作品,感觉很爽。>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好词啊好词,好久没有见到这样悲天悯人而又激愤有力的作品了。此情此景,还要追溯到十年前某作《六州歌头》的时候。”>
贺铸如是想。>
佳作就是佳作,不因王伦的年纪小而有褪色。>
“小兄弟师出何人?恕贺某眼拙,不能识荆!”贺铸充满疑惑地问。能做出这样大气之作的,没有较长时间的浸淫很难做到如此收放自如。新一辈的词人中,没见过此人。或许此人师承某位大家,不然很难达到此等高度。>
“小可王伦,人称‘白衣秀士’,在江湖上寂寂无名,但仰慕方田先生许久矣!”王伦恭敬地说。自家的事自己知道,人家的一代词宗是货真价实的。>
“王兄弟谦虚了。这首词一出,要想寂寂无名也难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琴音仙路
权少的心尖宠妻
他说我最珍贵
战兵狂神
每天都在硬撩大佬
苏俄再起
穿越诸天之大反派
重生之黑暗牧师
穿二代的补丁生活
我在民国当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