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君子如玉(1/2)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我不想上梁山()”查找最新章节!>
于路只赶早晚,也就几日光景。王伦着意结交武松,虽不阔绰,却总是争着付账。武松看在眼里,便有了计较。他是性情中人,王伦的姿态放得低,他也掏心掏肺地回馈。>
闲着无事,武松便说些江湖故事、点评些人物,王伦也是“见多识广”的人,聊起这些典故如数家珍:什么孟州道十字坡孙二娘卖人肉、什么阳谷县三碗不过冈…>
至于著名江湖人物,什么及时雨宋公明、托塔天王晁盖、入云龙公孙胜、小旋风柴进…让武松大开眼界,才知道什么叫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笑话么,后世在电影电视剧的炮轰下,再不识字的中国人也知道这里头的许多事,何况对王伦来说,水浒没翻过十遍也有八遍,一百单八将的主要事迹总是清楚的。>
不但他们,连武二郎你的事都装在我脑子里!王伦如是想。只是这个平行世界里,潘金莲的未来丈夫是那个应该一表人才的武植,她也是名门闺秀,便难有喂大郎喝药的情节。>
这样一来,很多人的人生轨迹注定会发生改变,比如面前的这个武松,他还能有行者的绰号吗?>
只可惜王伦所知也仅限于水浒里已知的情节,至于经国济世、诗词大道,奈何武松是一介武人,很难有交流的机会。饶是如此,王伦的胸中抱负也让武松心折。>
也只有哥哥能和他有共同语言吧?他们都是读书人。>
不一日来到阳谷县。王伦的两个背景渐渐合一,对县衙的路径仍记得极清。到了门口,门子与他都是极熟的----毕竟在这里厮混了半年有余,不胜诧异之时,但还是通报了。>
片刻出来一人,不过二十五六年纪,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温文尔雅,清新俊逸之极,让人如沐春风,连王伦见了都相形见绌。>
所谓君子如玉,诚如斯言。>
见了王伦,那人愕然了一下,却看起风尘仆仆的武松来,一脸欣喜。>
武松见了,倒地便拜:“哥哥,好久不见,一向别来无恙?”>
依稀从他的脸上看到有武松的影子,同为一母所生,这性格和身高差距确实有些大,谁让武松太强壮。但谁要还是往水浒里面“三寸丁谷树皮”的武大郎联想在一起,王伦都不饶他。>
武植急忙扶起他。到阳谷做官有一年多了,还是第一次看到武松,心下十分高兴,连刚刚看到王伦的眼神都变出一种宽容来。他像是刚刚看到王伦,敛容一笑:“失礼了,原来王贤弟也来了,且请里面喝茶。”>
这话有点生份了啊!看来自己这个前身做的事,他应该是知道了。没有当场把自己赶走还请喝茶,这份涵养算是很不错的了。要是王伦自己,只怕都做不到。>
来的时候已经没打算再回去,所以王伦早准备好了措辞。见他仍然客气,只是这客气之中带有一丝疏远,便敛容道:“武大哥,小弟此次是负荆请罪来了!”>
武植见县衙门旁人多,淡淡一笑说:“是何言语!你我兄弟一场,岂能说此等话来?贤弟和武二从清河而来一路辛苦,且先到内堂歇息。”>
没赶出去就是好现象,王伦肯定不挑的。这也幸亏有武松在,他们兄弟两人积年不见自然见面心情很好,连带着武植看到他的情绪只是稍衰。>
到了内室,见左右无人,王伦也放得开了,倒地便拜。虽然对古人动辄就要趴地上很不习惯,但这个身体倒是不排斥,真是奇哉怪也。>
武植仍是一付好脾气,伸手拉他起来:“王贤弟这是为何?”>
好在武松和王伦一路,对他好感颇增,有意替他缓颊----其实他既然愿意带王伦过来,已经是原谅他了;而武植见武松和王伦一道过来,火气便下去不少,因为他知道武松虽然表面好勇斗狠,却不是造次的人。>
见状,武松倒首先替王伦开场了:“哥哥原来不知!”便把王伦灌输给他的情节细细复述了一遍。>
对于王伦造谣之事,原来武植也有耳闻----都传到清河老家那边,他岂能不知?只是他向来为道德君子,颇有雅量,对于市面上的无聊之语,只是淡然置之。>
直到有些话太过淫晦不堪,而且渐渐转到他的未过门的妻子潘金莲那里,这就让人不快了。>
对王伦的投奔,他是尽了不少心力的,只是他谨守君子之义、官员之礼,事情办得低调而已。没成想一番好意,竟然被误会且恩将仇报,哪怕是圣人都忍不得。所以表面上不动如山,内心却已溪流成河。>
现在听武松所述,心情一下子大好起来。>
“原来这一切都是西门庆所为!贤弟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也是愚兄办得造次了,应该提前和贤弟说明,否则哪会有这种误会?”他也很懊悔地说。>
本来一件好事,被弄成这样,真没必要。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用美食征服反派[穿书]
我道侣修习了替生术
青云山上明月夜
海王祭
重生末世之极品空间
笨蛋情人住楼下
重生富二代的我只想打歌
末世炮灰女配攻略
重生之大富翁
腹黑总裁强制宠:娇妻不准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