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大汉王朝,由盛及衰,缘起缘灭(1/3)
第六十七章大汉王朝,由盛及衰,缘起缘灭>
“十五年前,也就是光和六年!这是先帝灵帝在位的第十六个年头!”>
水榭书斋前,高台上,易小天开始了他的授课。>
这种感觉很熟悉,毕竟他的前世不单单是时间管理大师,还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好教授呢…>
“教学生”让他感觉快乐,当然了,对于司马懿的这种别人绞尽脑汁也不知所解的问题,对易小天而言,轻而易举。>
“光和六年?这一年发生了什么呢?”易小天自问自答。“夏,大旱!秋,金城河水溢;五原山岸崩!冬,东海,东莱,琅邪井中冰厚尺余,旱涝冰灾齐至,让整个大汉帝国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
讲到这里,易小天摆摆手,语气中有一股“平平无奇的味道!”>
“然而?这种现象很奇怪么?平平无奇,平平无奇。在此前的十五年里,这种天灾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建宁三年,河南、河内饥荒,夫妇相食;建宁四年,地震,海水溢,河水清;五月,河东地裂,雨雹,山水暴出;建宁五年,正月,大疫!”>
“熹平二年,洛水泛滥;熹平三年,三辅之地,横遭虫灾!熹平六年,夏四月七州蝗,八月辛丑京师地震;七年正月,四月两度地震;”>
“光和二年,春又发大疫,京兆地震;三年酒泉地震;四年,炎炎夏日,冰雹下的大如鸡子…”>
易小天一口气将大汉走向衰败的十五年,每一年的境况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这一个个鲜活的事实,摆在眼前。>
一时间,所有士子、儒生,包括司马懿,包括曹仁,包括曹操,都听得入迷了。>
他们只知道大汉日益式微,江河日下,却不知晓,这其中天灾扮演了如此重要的角色!甚至是收割机!>
此时此刻…>
易小天发问。“你们说说看?天灾之下的大汉难不难?大汉的朝廷难不难?”>
“难…”>
异口同声。>
大汉太难了,朝廷太难了…>
一时间所有的士子被易小天的话语感染,甚至感同身受,心头不由得为大汉狂呼——“我太难了!”>
易小天环视周遭,见他们一个个均露出便秘似的表情,看起来,气氛烘托的很到位呀。>
他的声音尤自传出。>
“按照董仲舒天人感应的说法,天灾降临,必是惊醒帝王,于是咱们的这位先帝三度改元,大赦天下多达十四次,可惜事与愿违,在天灾面前,国事依旧蜩螗,甚至越发的江河日下!”>
“这才只是天灾!还有外患呢!”>
易小天扭过头,把目光瞟向西北方向的苍穹,似乎预示着,他要聊聊西北的边境。>
“北部边境、河西走廊连年告急,自从先帝登基以来,盘踞北地的鲜卑人为表欢迎,每年冬季都聚集起来南下狩猎…说是狩猎,其实就是打劫,而大汉的边防军,哪里还有半点明帝朝北击匈奴,恢复西域的风采?甚至在熹平六年,雁门关外殒命十余万,大败而归!”>
“除了外患,还有内忧!越是天灾,百姓越是贫瘠。>
百姓越是贫瘠,越会有人揭竿而起,江夏、益州、巴郡等地蛮部动辄暴乱!咱们的朝廷倒是想出兵,倒是想拨款救灾、平乱,可连年的天灾 ,国库早就没钱了,甚至百姓都成了穷鬼,没有丝毫的油水可榨。”>
“内忧外患之下?咱们的朝廷一贫如洗?能做些什么?”>
洋洋洒洒,易小天一字一句的念出,铿锵有力,且每一句都压着韵脚。>
最关键的,是每句话中论点鲜明,论证有力,让人不得不信服…>
曹操的眉头不知何时紧紧的皱起,由此即彼,他想到的是治理兖州过程中遇到的重重难关与挑战,更别说是治理一个帝国,想必是更加的繁琐。>
易兄的话,果然,还是那样的发人深省呀。>
“如果这个时候,你是天子?你会如何?”易小天又抛出一个问题…>
说话的时候,他的目光直视司马懿…>
像是很好奇他的答案。>
“我…我…”司马懿一时间喉头哽咽,小小年龄的他,面对这个天灾 ,内忧外患的局面,他解不了。>
“是呀?这是个无解的难题!”>
易小天也不为难司马懿,语气压低了一些,接着讲道。>
“朝廷的运作需要钱!平定叛乱也需要钱!还有咱们的天子那时候才二十多岁呀,找些美人填充后宫,修建些园子放松下心情,似乎也不过分吧?”>
“可是钱从哪来呢?”易小天问道…>
“卖官鬻爵…”司马懿脱口回答,接下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艳武仙修
六宫凤华
女主甩夫记
位面进化
末世开局签到暴君
精灵:开局捡到重生伊布
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肚子会变大
这个可以有!
[综]无处可逃
明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