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班师回城(1/2)
旌旗浩荡,战马喧嚣。>
应天城外,扬起了滚滚烟尘,一眼望不到边际……>
朱元璋带领胜利之师,一路风尘仆仆地返回大本营,他的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豪情。>
应该为胜利者鼓掌喝彩了,吴王具备了王者之师的荣耀,他平定了南中国最强大的两支力量,已经显示出了王者的实力和威力。>
人会随着境遇的改变而改变,没有一尘不变的定律,当一个人拥有了改变世界的力量时,他就不会只满足于脚下的一片土地,或者几座城池。>
推动王者不断向前的步伐,这不仅仅来源于自身,还与外部的因素密切相关,朱元璋即使想后退,也是不可能的了。>
这种无形的力量会一直推着他向前,向前,再向前!>
身后是被他踩在脚下的辽阔疆域,这片土地上已经没有任何其他力量的存在了,灰飞烟灭后,一切终将归于平静。>
他驾驭的这条帝国航船,将一往无前地行驶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会再遇到惊涛骇浪和狂风暴雨了!>
“应天,我回来了!”>
面对安详肃静的应天城,朱元璋的心情格外舒畅,他从来没对一座城池如此深情观望过,现在应天就是他筑梦起航的地方。>
前锋常遇春已经到达了城外,陈阿呆接到军报,打开了城门,准备迎接吴王的大军凯旋。>
城里的百姓得知吴王胜利回师的消息,无不兴高采烈、奔走相告,一下子就把“粮食风波”抛在了脑后,纷纷走出家门,准备着欢庆的场面。>
比起对李功的期望,老百姓更愿意选择去信任吴王,前者只是造富的机器,而后者才是他们长治久安,过上好日子的根本保障。>
这就是民间英雄和领袖的区别,莫不是大家都熟知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
老百姓是认死理的,这种情感既朴素又执着,所以千万别与民为敌,与民争利……>
吴王坐在高头大马之上,眼前是欢呼雀跃的百姓,人们在夹道欢迎凯旋而归的英雄们,朱元璋接受着大家的致敬,并享受着胜利者的荣耀。>
王府门外,简单布置了欢庆的会场,彩旗飘扬,锣鼓声声,老百姓再次聚集在一起,等待着最后欢庆时刻的到来。>
马夫人随夫出征,原本不在城内,便错过了那场粮食危机,要是她在,情况说不定还会有变数。>
王府门前铺着大红的地毯,搭建有临时的高台,这是胡德礼连夜布置的会场,吴王班师回城,怎敢稍有怠慢!>
陈功已经出城了,胡德礼对他不无牵挂,奈何情非得已,他只能在心中默默祝福着,并关照好对方的亲眷,也算尽了兄弟之间的情义。>
“吴王登高!”>
礼宾官发出了一声高唱,朱元璋已经缓缓登上了高台,他将俯视众人,接受臣民对他的参拜。>
马夫人紧随其后,二人慢慢落座,各位文武大臣和出征的将士,相继按照礼仪规矩,步入了会场。>
李善长、刘伯温、徐达及常遇春等重量级人物,依次面对吴王分列站立,张无忌、丁少保等少将在队伍的中间。>
无忌、少保在对张士诚的战斗中,身先士卒,屡建奇功,深得徐达和朱元璋的赏识和赞许。>
他俩雄姿英发,站在群臣中,显得十分突出,宛若两颗冉冉升起的明日之星……>
“天下风云,日月常辉,唯有大德者,可乘风破浪,沐浴光辉。”>
李善长开始诵读功德文,在高唱赞美之词。>
“吴王德行高尚,堪比往代圣贤,以上天的旨意扫除叛乱,除恶扬善,致使天下归一,万民皆仰!”>
“西破陈友谅,东灭张士诚,实乃天意所为,百姓所求,天下苍生之洪福啊!”>
李善长话音刚落,王府上空顿时爆发出了雷鸣般的喝彩,一时间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这是万民共庆的欢乐场面,老百姓当然满怀喜悦,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对和平安宁的渴望,谁都不希望看到硝烟弥漫的样子。>
“恭贺吴王平定叛贼,天下所归,民心所向!”>
李善长唱诵完贺词,众位文臣武将开始参拜吴王,庆典进入了 。>
吴王频频点头示意,俨然一副帝王做派……>
马夫人一直颔首凝神,她比吴王淡定从容,一切功劳都应该是将士们的,吴王不能居功自傲,她更没有半点荣耀可言。>
心中在为战死的无数将士默哀,这是马夫人和刘伯温等人的心理活动,却不知吴王此刻心里是何种执念?>
刘伯温居功至伟,但每当论功行赏,或欢庆胜利的时候,他总是选择一个人默默离开,毫不引人注意地隐没在大家的视线里了。>
自己独自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农家俏媳:带着空间种个田
秦时之亦正亦邪
有了系统后财务自由了
西游:开局获得十万年修为
旱魃神探(我一不小心就僵了)
大反派也有春天2
重生之男媳有担当
特工重生:快穿全能女神
农家俏媳:带着空间种个田
一胎双宝:总裁大人请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