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陈功被盯上了!(1/2)
人怕出名猪怕壮。>
陈功的商业活动,渐渐引起了他人关注,负责应天城的官吏,在吴王的授意和李善长的亲自安排下,开始了人口统计和土地勘察。>
吴王朱元璋已经在着手打造皇都了,应天城地处江南腹地,长江水域重要的节点重镇,自古就是繁华富庶之地。>
朱元璋开始画地图了,这是他心中理想王国的版图,应天则是王国的中心,必须大好基础,做好一切保障。>
人口和土地无疑是最重要的资源,经过多年的战乱,应天现有的人口数量不详,可供开垦和种植的土地也有待勘验。>
元廷已将所有详细的档案资料毁掉,留下可供查证的文字材料寥寥无几,而且很难作为有价值的参考。>
那就自己再搞一次基础数据的普查统计,朱元璋向李善长交代了此举的重大意义。>
“应天是养人的地方,但多年的战乱,让这块风水宝地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善长要替本王改天换地,我们要在这里休养生息。”>
吴王对宰相的期望值极高,这是最高指示精神。>
李善长立刻就明白了吴王的用意,赶紧召开了“三省六部”会议,对全面落实领袖的讲话精神,进行了详细部署安排。>
这是战后和战前一段最宝贵的休整时间。>
军队在抓紧休整和战备,因为吴王已经把下一个作战目标对准了张士诚,将士们必须拿出最好的战斗状态。>
那文臣和谋士就要利用这段和平时光,为吴王政权效力,除了落实人口和土地调查事务,还有很多可以做的功课。>
倒不是朱元璋在刻意放缓进攻张士诚的进度,而是听从了刘伯温的意见,现在还不能急于发动战事,一切要等待最佳的时机……>
有大量的元廷旧官,在经过吴政权反复考察后,被新政权重新任用,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朱元璋也要用人,他手里能治理地方事务的人没有几个。>
因地制宜地识人用人,这是朱元璋众多智慧和才能中的一项,也彰显出吴王统治能力的高超和睿智。>
由于以前的人口档案和土地档案,都不完整准确了,吴王便定下了基本原则:>
人口以现有的情况为准,土地以实际丈量勘验的面积来定。>
也就是说,老百姓不管是谁,你说你是谁便是谁,谁和谁是父子妻儿,官府都认可。>
陈功便是“李功”,他如今也是应天城里一名普通的百姓,家中有三位妻子和两个孩子,还有一个叔伯李文忠。>
“李功,祖籍濠州,现有家眷六名,房屋和土地……”>
小青虽然离家出走了,可陈功没有忘记她的身份和地位,依然为她报了户口。>
至于他现有的田宅数目,却让上门来登记的小吏大吃一惊!>
虽然还没有前去实地丈量,可对方一口气说了12房产,和5000亩水田的位置,足以撼死小小的官吏。>
“你家的情况十分特殊,带我们回去禀告上司,再做定夺!”>
小吏不敢大意,赶紧拿起陈功提供的所有房产协议,以及地契手续,去给上司禀报。>
陈功心里打起了鼓,按说新政府也没有规定,民间不允许自由买卖土地和房舍,他一没偷二没抢,只是合法的投资而已。>
而且所有的投资都有凭据,是元政府颁发的正规手续,他朱元璋总不能不认吧?>
事实恰恰相反,陈功的“案情”被逐级上报,李善长都不敢拍板,直接呈报到了吴王朱元璋面前。>
“如此聚敛财富的人,肯定是囤积居奇的不良分子,一定要彻查严办!”>
朱元璋十分震惊,他没想到,应天城里还有这么大的“地主”。>
他可以认同百姓的身份,只要实际存在的人,都是他的黎明百姓,但绝不允许有超级地主富绅的存在。>
即使这些人是通过合法途径,积累或继承的巨额财富,也要调查个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以正视听。>
李善长立刻成立了“专案组”,迅速展开了调查。>
陈功被带到了承宣布政使司,虽然有点高大上的感觉,但吴王已经初步搭建起了,一个中央集权制度。>
布政使司负责民政方面的所有地方事务,负责人也是临时安排的元政府人员。>
“按说你的田产和房舍都有地契合约,本官也不便为难与你,但现在是吴王政权,一切要破旧立新!”>
元廷旧部官员,也没什么可神气的,被新政权重新启用,目前还在“试用期”,这位官员显得很不舒展。>
“大人,在下按规矩合法买卖,既然符合朝廷的法规,何必到此浪费时间呢?”>
陈功底气十足,一双眼睛只盯着面前的官吏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从列兵到名将
我才一岁,逆袭系统什么鬼?
英雄联盟之冠军主播
剑出大唐
三国全战之霸业
若有岁月可回头
四合院:娶秦淮茹,我摆烂就变强
火枪未能击穿裤袜
我有一座冒险屋
重生之我为蚯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