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陛下这就是战争!(1/2)
第134章 陛下,这就是战争!
实际上,始皇帝不是傻子,李斯也不是傻子,只是缺少了一定的经验。
始皇帝所行之政令,本质上就是为了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
而赵泗,是站在历史的角度汲取成功者的经验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仔细说说。”始皇帝饶有兴致的开口询问。
大秦的敌人不是六国,而是旧贵,这是一个不错的出发角度。
“眼下六国旧贵,田地未没,爵位未失,家学未散,名声未去,针对六国旧贵的律法,除了限制六国旧贵的新黔首携兵令也并无其他律法。
眼下大秦的贵族,是七国的贵族,可是天下已经一统,如何能以一国之力供养七国贵族?”
“大秦是干,六国就是枝,眼下该做的就是修剪枝叶。”赵泗语气沉重。
“枝叶抢走了躯干的营养,故而躯干不能粗壮,修剪枝叶,是要用刀的!”赵泗眼神锐利。
“眼下的这群六国旧贵,就是抽十杀五都不会冤枉!”
可是收赋税的时候他们是民,不收赋税的时候他们是贵。天底下哪有这么好的事情?”
可是现在看来,并非如此!
在始皇帝刻意打断赵泗终止赵泗发言的时候始皇帝就意识到赵泗想说什么了。
可是赵泗又提出来,究竟谁是民?谁是枝?
朝会之时,赵泗提出宽黎庶,反驳疲民弱民,始皇帝只以为赵泗心存仁慈和善意。
“陛下,修剪枝叶,要用刀!”
“眼下的大秦,疆域辽阔可是吏员却不足,律不及地方,六国旧贵声望财富尚在,如六国传世之贵,如楚国项家,依旧可以影响地方。依臣愚见,凡一千石以上的旧贵,就该颁布政令,举家迁入关内,汇聚关中。
以一千石为标准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一千石往上,那可都是大贵族了。
“儒家说民为重,法家说疲民弱民,究竟谁是民?”
“刺客是如何得知陛下行进之路的,又是如何躲过随行士卒的查验的,又是如何在行刺失败以后逃之夭夭的?”
收走百姓再多的赋税,剩下的粮食只要足够百姓裹腹,百姓就不会有甚么怨言,征调再多的劳役,百姓只要不至于身死,也不会反抗。
为何要安抚?老氏族和公族流过的血,六国旧贵凭什么不流?”
“商君当初变法,刑杀老氏族,分大家为小家,孟西白三氏在变法之时,刑杀过千余,公子虔都因此黥鼻,关内的公族是流过血的,甚至举家而亡者亦不在少数。
其次,贵族举家迁移,肯定无法在大量保留当个的产业和田地,只能低价贩卖出去。
“故而我说,大秦的根基并非老公族,而是老秦人,同理,大秦于天下的根基也绝非六国旧贵,而是天底下千千万万的黎庶。”赵泗沉声道。
赵泗,并非软弱,并非仁慈,他的软弱和仁慈针对的是黎庶,有点儒家那意思。
“陛下博浪沙遇刺,大索天下,迄今为止依旧没有抓获凶手。那刺客莫非能变成天上的鸟雀海里游鱼?商君在自己制定的验传制度和官驿制度之下都不能幸免,那刺客为何能逃之夭夭?
六国旧贵一无迎献之功,二不能为君王效死,三又扰乱地方治理政策下达。
当今关内高爵,哪个不是因功而封?便是王室子弟,没有军功也不能入宗庙,食俸禄。
只带来了人和钱,又是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肯定要消费,最起码要盖房子吧?
钱财就会随之流入关中,而不在是被贵族内部消化。
可是连行刺陛下之人都能逃之夭夭。
“分地?为何要分地?要分也是按照大秦律法,以一家百亩之田分之。难道他们在地方有多少田地,大秦就要在关中给他们补偿多少田地么?
六国覆灭,爵位不失,田产不没,财富不收,为王不能尽忠尽命,屈膝一软就能保存大部分财富,哪有这么好的事情?”
迁移六国旧贵族,肯定不是什么人都迁移。
千家黔首供万斤粮,万家黔首出十万兵。
黔首为从未和树干抢夺过营养,相反,他们在为树干提供营养,一家赋税一千斤,十家就是一万斤,一家服役一人,十家就出一什之兵。
始皇帝看着赵泗陷入了沉思。
他们汇聚在一起,就是树木生长的一切。”
“我只是觉得,老氏族和老公族流过的血,没道理六国旧贵不流。”
相应的他们带来了大量已经变现的财产,财富变相的被汇聚到了关中之地。
要迁移的是名望大,财富多,土地广,严重影响了地方治理,土地分配,财富占比的大贵族,要迁移的是六国的顶级贵族,而不是那群中小型贵族。
六国贵族贩卖田地产业入关以后,不考虑给对方分发田地,只给予安宅落户的宅基地,其实所需要的土地并不是很多。
始皇帝好整以暇的调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重生之宠妻如命
随机系统嗨异界
狂猛战神就为活着
怒海狂潮
罪器:我是有旁白的魔宗卧底
在大佬心上撒个娇
功高权重
王妃有毒[重生]
重生农女忙考学
快穿之大佬他野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