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站在所有群体的对立面(1/2)
藩国与直省孰优的争论,是大明再兴之后始终挥之不去的议题,也是始终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的问题。>
在大明再兴后的头几十年,朝廷对于藩国的态度是消极的,几乎所有大臣都认为不应该设置藩国,要尽可能采用直辖省。>
这就是古代王朝的“削藩”、“强干弱枝”的思想的延续。>
当时的藩王是希望保留藩国的,在地方上当土皇帝,不比去京城当个空头王爷舒坦多了?>
这也是古代藩王的典型心态,至于当时的民众,小农们哪儿时间关心这个。>
由于各种各样的现实原因,主要是遥远地方的统治成本过高,藩属国最终还是被保留了下来。>
但是到了最近的几十年,情况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大明帝国逐步完成了基本的工业化,从传统封建王朝转型成了半现的工业国家。>
通讯和交通效率大幅度的上升,整个帝国各部分之间的隔阂被打破,相互之间的联络越来越紧密。>
民众的教育程度也上来了,会思考和追求更好的生活的人,在整个社会中越来越多了。>
最重要的是,近代资本利益集团真正成型了,已经开始干涉和影响政治了。>
同时,大明帝国是当今世界最强大、最富裕、最文明的国家,对全世界都有着极高的吸引力,藩属国更是首当其冲。>
大明藩属国的权贵、新兴的资本精英、甚至普通的民众,都希望能够撤藩设省,能够真正成为大明天朝的一员。>
那藩属国为什么又要闹独立?>
因为朝廷始终拒绝撤藩设省,几乎所有大臣都反对撤藩设省,藩国始终都看不到希望。>
大明朝廷为什么不允许藩国变成省份?>
归根结底是利益分割的问题,根源还是世祖皇帝的仁武新制。>
按照仁武新制,大明帝国范围内的居民,被从上到下的分成了八个等级。>
帝国公民、帝国国民、藩国公民、藩国国民、帝国居留权、藩国居留权、帝国奴仆、藩国奴仆。>
只有最高级的帝国公民,在整个帝国境内拥有完整的政治权力。>
可以投资、经商、参政、参军,可以从事任何合法行业的工作,与现代国家公民类似。>
次一级的帝国国民,权利就明显受限了。>
不能在帝国本土参政、参军,也不允许跨地区投资经营、不允许参与金融性投资、不允许买卖流通性股票。>
而藩国公民,只是在本藩国内部,拥有完整的政治权利。>
藩国公民到了帝国本土,权利等同于帝国国民,且凡事帝国国民优先,其他级别依次类推。>
与此同时,帝国居民到了藩国范围内,权利等级却要默认提升一级。>
帝国国民到了藩国境内,就直接拥有公民权力了,帝国公民更是不用说,凡事都有更高优先权。>
这就导致,帝国公民在藩国内畅通无阻。>
可以经营和从事任何行业,可以直接考取任何功名,可以担任任何军政官职。>
但是藩国公民在帝国本土却处处受限。>
不但不能参军,也不能当哪怕最小的官,关键是连投资范围和额度都受限制。>
结果就是,帝国公民单方面挤占藩国的军政职位,帝国资本单方面挤压藩国资本的生存空间。>
这就是典型的殖民地式的政治和经济双重压迫。>
在藩国精英群体规模小的时候,在藩国资本力量薄弱的时候,这些压迫的影响还不明显。>
但当藩国精英群体规模持续增长,藩国资本力量成为藩国政坛主要力量后,就必然滋生分离主义了。>
当帝国在战场上陷入被动的时候,西夷势力对他们略微施压和引诱,大部分藩国都出现了所谓的自立倾向。>
他们的想法很简单,既然不能从帝国本土获利,那就不如干脆独立。>
独立后把帝国人从藩国驱逐出去,把帝国人占据的那些利益拿回来,这样自己至少可以多分一些。>
而撤藩设省的政策,所包含的最为关键的改变,是将藩国公民升级为帝国公民。>
这样的结果是,帝国本土那全世界最大的市场,就向藩国资本完全开放了。>
帝国本土那大量的军政岗位,也向藩国的精英群体开放了。>
帝国本土那海量的工作岗位,也向藩国的普通民众开放了。>
再加上帝国本身存在的文化向心力,撤藩设省就成了藩国上下所有阶层和群体共同的理想。>
一旦政策落实,大部分藩国应该都会迅速改变立场,重新站在帝国一边。>
但是,撤藩设省却会损害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重生之后[末世]
狐戏红尘
破局
我佛不渡穷比[修仙]
主角养成之路
甜蜜系暖婚
乔荞
病弱医修抡起了铁拳
慕少的秘宠甜妻
抄家流放?不怕!奶包囤粮满仓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