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5章 士望(1/3)
长安。>
吴潜由他的孙子吴泽扶着,缓缓走上了长安城北面的戍楼。>
由戍楼中看去,可看到城头上的火炮由毡布盖着,还静静摆在那里。>
前些日子,差一点就要点燃这火炮,以迎击蒙军。>
长安城外其实并不空旷,北面便是龙首原与唐皇宫的旧址,如今虽无城墙保护,已日渐繁华,很难想像这一炮轰出去会是怎样的光景。>
若非李瑕、张珏把刘整所率的万余探马赤军歼灭在渭河以北,那不论吴潜如何做,长安附近生灵涂炭显然是不可避免的。>
想到这里,再回想廉希宪撤出关中一事,方知廉希宪是顾忌着多年治理这片地方的心血……>
总之,发生于咸宁三年夏秋接连不断的战事让吴潜想了很多。>
关陇确实难守,朝廷不愿收复有朝廷的道理,偏偏让他们这些人守住了。>
他们当中,有最坚定抗蒙的南人,也有经历了丧乱之痛而愈发怜惜民生的北人,以及数不清的只想好好活下去的人。>
这群人形成的风气,与临安不同……>
吴潜就这样站在戍楼中,用他那一双老眼凝望着这片土地,愈看愈是不舍。>
许久,一大队车马逶迤而来,风卷旌旗,带着得胜归来的气势。>
吴潜领着长安官员迎出城外,只见大纛下策马而来的李瑕一身戎装,英姿雄武。>
他以往也常见到李瑕,但今日再见,感受愈发不同。>
从浅水塬之战,不免联想到唐太宗,联想到刘文静,于是不免想到刘文静在唐太宗年少时评价的那一句“非常人也,大度类于汉高,神武同于魏祖,其年虽少,乃天纵矣。”>
连吴潜都有这种联想,这一战对李瑕的威望必然会有更大的影响。>
当今之乱世,世人最憧憬的是什么?>
便连李璮举事,喊的也是“复为盛唐之主”,王文统则想“继作玄龄之臣”,如果可以,他吴潜难道就不想当房玄龄吗?>
士民之仰望便是这么来的吧……>
吴潜脑中这些念头才转过,李瑕已翻身下马,扶住了他,笑道:“吴公何必来接?未免太兴师动众了。”>
“王师凯旋,便是兴师动众也该迎一迎,以提振人心。”>
“好,多谢吴公了。”>
李瑕笑应了,待与吴潜并肩而行,却低声道:“还不算凯旋,我很担心河南局势……晚些再谈吧,吴公请看那是何人?”>
吴潜转过头,目光穿过人群,待看到李曾伯,不由哑然失笑。>
老友相见,他颇为洒脱,哑然一笑之后摆了摆手,有种“往事不必多谈”的意思。>
李曾伯反而是情绪复杂,初时还能克制,等看吴潜这洒脱神情,一个没忍住,老泪纵横……>
~~>
“我听得你‘离世’之前留下三首《谢世诗》,便知你是为刘宗申所累,唯不知是否贾似道主使……”>
入了城,李曾伯坐在厅上,再谈起两年前他听说吴潜死讯时的过往,却是愈说愈激愤。>
“‘伶仃七十翁,间关四千里。纵非烟瘴窟,自无逃生理’,哪怕今日见你还在人世,当时奸党迫害之烈犹可见一斑!”>
李曾伯有愤怒的理由。>
他派人到循州查探过,得到的各种蛛丝马迹直让他怒发冲冠。>
据说刘宗申到任之后,不止一次对吴潜下杀手,先是遣人在吴潜所住寺院的井中投毒不成,为了下毒又设宴邀请吴潜,被婉拒之后干脆强行把宴席设在吴潜住处。>
更痛心的,是吴潜的“身后事”。>
吴潜是盼着能落叶归乡的,诗云“朝廷有至仁,归骨或可觊。魂兮早还家,毋作异乡鬼”。>
但他是牵扯储位之争而被贬谪的,在没有平反之前,不具备扶柩还乡安葬的条件。>
因此,李曾伯当时探知的是,吴潜的尸体被安葬在相距循州六百里的湖尾山中的荒僻之地。>
一代状元贤相,死后连葬身之地也无,何等悲凉委屈?>
“可斋莫再气了,莫气了。你已花甲之年,任一方阃帅,岂好哭成这般……我未死,还在人世。”>
“毅夫兄,你看看你这辈子!”>
李曾伯摇了摇头,愈发激愤。>
他一时也不知如何表述这种激愤,只好再念吴潜的“绝命诗”,只觉字字泣血。>
“边马南来动北风,屡陈长策矢孤忠。群豺横暴嘉谋遏,仪凤高飞事业空……”>
念到最后那句“欲知千载英雄气,尽在风雷一夜中”,想到吴潜差点便要被一杯毒酒葬送在那个雷电交加的夜里,李曾伯已愤怒地捶着桌案。>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重生战国之魏武大帝
亡者迷宫
BOSS今天又作死
大神魂颠倒【知世篇】
禁忌我的哥哥太危险
都市至尊仙帝
盛世妆娘.
娇妃难宠:世子爷请放过
篡命铜钱
[综]智商敲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