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九章 新式火药(1/2)

挤出人群,当武修听说他考上了头名“解元”,更是高兴得不得了。

三人兴冲冲的回到武家那村,凤娘听闻他考了个解试第一名,也是十分的兴奋。晚上,他们全家欢快地好好庆祝了一番。

翌日巳时九月,西夏国主李乾顺和小梁太后因与宋朝划界争地未果,纠集号称五十万夏军攻打宋朝鄜延路,连陷数寨,朝廷会跟西夏在鄜延路的横山附近打仗,而且会打很久。期间,匪寇趁乱四起,河北东路靠近鄜延路,河北境内也不太平,山间水寨经常有匪寇出没,谋财害命。

此番去东京汴梁赴考,路途遥远,沿途安全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他要未雨绸缪,做好防范沿途风险的应对工作。

首先要有一把用于防身的利器,比如匕首等,能藏在身上,这个可以到清河县县城去买。第二是要搞到火药,制作点防身的武器。

当时的火药都是旧火药,成分是硝石、硫磺、木炭,能用但威力很小。大多数时候,人们只是用来制作烟花炮竹,看个火花听个响,用于战场杀敌的不多。虽然当时宋朝已经有应用火药的火器了,比如霹雳炮、火铳、火箭等,但杀伤力太小,有时连敌人的衣甲都打不穿,炸伤不了敌人,听着吓人实际上没什么大用。

武植要制造的新式火药,跟这个旧火药很不一样。

凭着生前的记忆,武植知道,旧火药中的硝石可以用高纯度的硝酸钾来替代,配上硫磺、木炭后,爆炸威力会大很多,硝酸钾的纯度越高,爆炸威力就越大,而且火药要是弄成颗粒状后,爆炸威力还会更上一层楼。

而纯净的硝酸钾可以从硝石中提炼出来,至于怎么提炼,他可是记得清清楚楚的,这个难不倒他。

武植要用新式火药制作出手榴弹或手雷来,用于防身!

河北盛产硝石,这可以从古籍中获悉。

《天工开物》中有明确记载:凡硝,华夷皆生,中国则专产西北。若东南贩者不给官引,则以为私货而罪之。硝质与盐同母,大地之下潮气蒸成,现于地面。近水而土薄者成盐,近山而土厚者成硝。以其入水即消溶,故名曰“硝”。长、淮以北,节过中秋,即居室之中,隔日扫地,可取少许以供煎炼。

《本草纲目》中也提到:硝石,诸卤地皆产之,而河北庆阳诸县及蜀中尤多。秋冬间遍地生白,扫取煎炼而成。货者苟且,多不洁净,须再以水煎化,倾盆中,一夜结成。澄在下者,状如朴硝,又名生硝,谓炼过生出之硝也。结在上者,或有锋芒如芒硝,或有圭棱如马牙硝,故硝石亦有芒硝、牙硝之名,与朴硝之芒、牙同称,而水火之性则异也。所以武植不愁没有原材料,随地可取。

说干就干。硝石一般存在于厕所、住、牛栏屋,庭院的老墙边,崖边,岩洞以及不易被雨水冲洗的地面。武植从庭院的老墙边、牛栏屋墙角边刮取了一大堆硝土,又从厨房里扒拉出一大堆草木灰,跑到杂物间里鼓捣了起来。

他首先将硝土、草木灰分别碾碎,研细过筛,硝土、草木灰按三比一的体积(重量比约为七比一)混合装入陶瓷缸中,然后倒入约七十五度左右的热水(水烧开后冷却五分钟左右即可)直至浸没混合物,用木棍不断搅拌一刻钟左右,用布过滤,得到的滤液备用;再次把滤渣转移至陶瓷缸中,继续加入七十五度左右的热水浸没搅拌一刻钟左右,再次用布过滤。把两次过滤得的液体合并倒入大铁锅中,慢慢加热熬硝,加热时并用木棍不断的搅拌,防止沾底和飞溅。待液体蒸发掉四分之三的体积,并看到锅中析出少量固体时停止加热,趁热用布过滤,此时留在滤布上的结晶是氯化钠。换上新的滤布,待滤液冷却到三十度左右(摸着不烫不热,也不凉时)就见到有大量的晶体析出来时,他再一次过滤,随着液体滤掉,留在滤布上的晶莹固体就是硝酸钾了!滤液回收,再用于浸溶硝土和草木灰的混合物。把结晶出来的硝酸钾固体倒入大铁锅中再次用热水浸没,搅拌使之完全溶解掉,加热浓缩至溶液呈白亮色时停止加热,过滤转移至大缸中,冷却结晶,再次过滤得到的晶体就是高纯度的硝酸钾了。滤液回收也可再利用。

他初次操作,忙的是满头大汗。

当最终见到滤布上的莹莹晶体时,武植知道自己真的把高纯度的硝酸钾给提炼出来了,兴奋不已。他一鼓作气又搞了几次,每次都很成功。

最后,看着眼前一小堆晶晶莹莹的硝酸钾,大概有四五斤左右,武植两眼放光,如释重负。

小娥自始至终都在手忙脚乱地帮他的忙,她不懂大郎哥哥在干嘛,问的时候武植只说有用。她虽然迷惑,但还是兴致勃勃的跟着他干,当看到武植从“水”中(她认为那就是水)像变戏法般弄出了莹莹晶体来时,惊异得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大郎哥哥真厉害!

把硝酸钾晒干,研成粉末后,武植专门跑了一趟清河县县城,从杂货铺里买来了足量的硫磺和木炭,也找了一些杉木木屑粉。同时,他还买了一把精致的匕首和皮套,试了一下,很锋利,也很趁手,但也花了他一两碎银,好的东西都贵啊。

回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通天武帝 我穷得就剩下钱了 谍战,我有一个情报系统 荣光[电竞] 武装者 逆天系统:王爷,奴家减个肥 远古驯夫记 指点中医 前妻的春天 非常宠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