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百六十回 山海关论战(1/2)

孙承宗受到叶向高的召见,时间是天启三年六月十五日。

叶向高向他吐露了王在晋和袁崇焕就山海关驻军,还是宁远驻军并徐图收复锦州的事。

孙承宗听完叶向高的疑虑后,当即表示:“十三山义军到底情况是怎样?建虏具体什么动向,非亲赴前线才能知道。

叶首辅您身体不太好,又肩负治国重任,不便亲自前往。

孙某忝居兵部尚书,这件事应该由孙某亲自走一遭。”

听到这话,叶向高太高兴了,终于来了个稍微靠谱的人啦。

袁崇焕曾经到山海关探查,如今孙承宗也去前线调查。

如果大明衮衮诸公都和他们一样,自己省心多了。

于是,叶向高当即表示支持:“如此甚好,我上奏皇上,派足下前往山海关视察。”

“那我回去准备,圣旨一下旋即出发。”

“甚好。”

叶向高等孙承宗走后,立刻提笔写了份奏本,恳求皇帝同意孙承宗前往山海关视察。

奏本由魏忠贤递到天启皇帝手里。

此时,天启皇帝正在看杨承应的谢恩折。

“这杨承应真有意思。”

朱由校笑道:“前段时间,据报杨承应极力反对这门亲事,现在居然这么乖巧,还写了谢恩的奏本。

还让公主为新造的大炮赐名,有意思。”

魏忠贤弯腰低头,表情恭敬:“应该是徐光启劝了他,他这才欣然接受。”

“徐光启有功,当赏。另外告诉袁可立,派去调查朝|鲜之事的人不要苛责,给杨承应留些面子。”

“是,老奴下去后就办。”

说着,魏忠贤从袖子里那出奏本:“叶向高上奏,请陛下准许兵部尚书孙承宗前往山海关视察。”

“准。”

朱由校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山海关屯兵十万,每日消耗大量的钱粮。

眼看着皇祖父积攒的内帑,被自己和魏忠贤越花越少,心里难免着急。

让孙承宗去一趟山海关,万一发现没有屯兵的必要,可以顺势同意,减少开支。

圣旨即下,孙承宗便启程前往山海关。

王在晋得知此事,心里虽然恼怒袁崇焕的“背刺”,还是不得不暂时放弃对袁崇焕的攻击,做好迎接孙承宗的准备。

二十日,孙承宗抵达山海关,巡视王在晋打造的防线。

他愕然发现王在晋的战略,竟然是在山海关外的八里铺再修一道防线。

看到这城防,孙承宗把王在晋叫来,问道:“王大人,你修了新城,是要拿旧城的四万人防守吗?”

“不是这样的。”

王在晋答道:“新城建好以后,我要再添一倍的兵力用于防守新城。”

“那你的意思是在新城放八万人。

那么新城背靠旧城,一旦新城被破,新城溃兵往旧城溃逃,改如何处置。

如果新城守得住,哪还要旧城干嘛?

如果新城守不住,你是想开关救援呢,还是紧闭关门。”

孙承宗在朝为官多年,说话语气平缓稳重,但是说的内容却字字诛心。

王在晋听罢,心说原来孙尚书是来找我麻烦。哎,要是前兵部尚书还在就好了,省心。

面对孙承宗的质问,王在晋不敢不答:“孙老,新城即便是被攻破,溃兵也可以走关外三道关逃进来。”

“那还不是会被建虏利用溃兵,攻入山海关。”孙承宗反问。

“我会修三个寨子在山上,接纳溃兵。”

王在晋赶紧回答。

孙承宗有些无语了。

还没溃兵呢,王在晋就准备修专门接纳溃兵的寨子,这不是鼓励士兵逃走。

士兵都跑了,新城岂不被建虏轻而易举的得到,那修这个新城不是浪费钱。

“算了,此事到此为止吧。”

孙承宗看了众人一眼,问道:“哪位是袁崇焕?”

一个个子不高、皮肤略黑的中年人出列,拱手道:“下官便是袁崇焕。”

“你主张屯兵宁远,有什么理由嘛?”

“理由有三,第一,宁远距离锦州和广宁较远,可以避开敌人的锋芒,有时间造出一座新城。

第二,修成后窥视锦州,并且及时救援十三山义军等百姓自发组织的反抗建虏的势力。

第三,宁远作为辽西门户,地位虽不及锦州,却可以初步起到遏制的作用。”

这些话,袁崇焕想了很久,一股脑儿都说出来。

孙承宗听罢,频频点头。

随后,他又让王在晋带路,巡视了一片石等地。

在巡视的过程中,孙承宗又听取了阎鸣泰的意见。

此时,他内心深处已经有了决定。

但他这个决定却要了十三山义军的命。

因为孙承宗决定把王在晋的方案和袁崇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情深不知所起江年周亦白 绿皮怪的史诗 快穿之带着刀剑穿越 逃荒:我种田拯救了全世界 神剑风云 重生之邪医修罗 永世帝唐 终结者保镖 何方末界 女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