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一章 太学院 下(1/2)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
云书贤不由自主的将这首长诗给低声吟诵了出来。>
这首诗听在俞定之等人的耳朵里倒并不觉得如何,但听在太子吴谦的耳朵里……他心里却猛然一紧,瞳孔忽的一缩,顷刻又恢复了常态。>
云书贤又默看了这首长诗两遍,这才抬起了头来,将这本书还给了庄别时。>
庄别时极为期盼的看着云书贤,“云兄乃吴国大儒,犹记得当年在浣花溪论道,云兄之犀利见识可是大杀四方!”>
“对于摄政王所做的这首长诗,云兄有何高见?”>
云书贤晒然一笑,摆了摆手:“过去之事休要再提,最后不还是输给了花老头么?”>
他指了指庄别时手里的这本书,问了一句:“那位摄政王写这首诗的时候,他是在家里忽有感而成?还是他真见过寒冬腊月的卖炭翁?”>
这是不一样的。>
这有助于他对李辰安作出一个全新的判断。>
诸多文人流传于世的精妙文章,并不一定是身临其境观而所感。>
文人有个东西特别厉害,那就是想象力极为丰富。>
许是书读得多了的原因,天晴可做落雨之诗,酷暑可写大雪之词。>
不见山可绘出山岳之雄丽,不见河,可描出河流之娟秀。>
等等。>
李辰安是去岁夏到的广陵城。>
这首长诗肯定是在去岁完成。>
或许就在去岁之冬,李辰安烤火望雪,因这暖炉中燃着的炭而念及卖炭的老翁,故而成此长诗亦有可能。>
但庄别时说的却并非如此:>
“我也是听花老所言。”>
“去岁腊月,大雪满京都。”>
“摄政王与花老同行,非乘坐马车,而是漫步于大雪中的街头。”>
“花老说,时已傍晚,天寒地冻,恰遇一老翁于街边卖炭。”>
“摄政王见之,心里一酸,便随口作出了这首诗,买下了那老翁一牛车的炭。”>
“这就是这首《卖炭翁》的由来。”>
“花老认为,此诗书尽了民间百姓之疾苦,然而这样的疾苦似乎并不被当政者所重视。”>
“甚至当政者恐怕都不会去多看一眼!”>
“但这偏偏就是老百姓最真实的处境!”>
“花老提议将此诗入国学,让宁国的读书人去读这首诗。其意在于……让宁国的读书人多去看看民间百姓的真实生活,去想想为什么百姓会生活得如此贫苦!”>
“花老希望宁国的读书人有朝一日成为一方父母官之后,脑子所想不是左手捞银子右手捞官帽子。”>
“他希望宁国的官员,能够为宁国的百姓多想想、多做一些事,少一些像卖炭翁这样的凄苦老人……”>
“这正是摄政王而今施政之核心……摄政王说,我们要建立一个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的相对公平的宁国。”>
“这目标很是远大,但未来却极为美好,所以朝中的官员们都很忙。”>
“任重而道远啊……摄政王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等,当上下而求索!”>
“他,”>
庄别时伸出了大拇指:“不是老夫自夸,咱们这摄政王,乃宁国之光,不仅仅可风骚文坛五千年,他还将带领宁国……屹立于世界之巅!”>
说完这席话,庄别时忽的俯过了身子,在云书贤的耳畔低声又说道:>
“云兄,我建议你告诉你们那位太子殿下一声,姬泰死了,宁国而今和以往完全不一样了!”>
“在摄政王的领导之下,宁国朝廷和百姓将渐渐一心!”>
“朝中昔日之弊政,皆已悉数清理干净。”>
“而今的为官者,皆有着与摄政王共同的理想!”>
“而今宁国的学子们,皆以摄政王为榜样!”>
“宁国的百姓,视摄政王为明灯,宁国的军人,唯摄政王马首是瞻!”>
“宁国已拧成了一股绳,虽然现在暂时还穷了一点,但宁人的脊梁却正在挺起……我们真的不怕打一仗!”>
“谈判什么啰?无涯关本就是宁国的国土,怎么可能割让给你们吴国?”>
“告诉你们那位太子爷,莫要去想那些有的没的,好好治理吴国,好好和咱们摄政王成为朋友。未来……你们太子登基为帝,我们摄政王也登基为帝,两国修好,对彼此那是有莫大的好处!”>
“老夫言尽于此,发自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轮回乐园之旅
爱恨缠绵:溺宠成瘾尤物妻
一路前行何处是尽头
家情裂变黑与火
废柴召唤师:逆天小邪妃
网游之幸运至尊
首席殿下:挚爱
萌学园7圣光使命
君临九天
重生之林家宝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