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7章 【风头不对劲】(2/3)
还有下游的织布行业
如果真的这样的话,被说曹锟,就是银行公会的核心会员,七大商业银行都很可能会紧缩银根。因为同时期还有一个巨大的投资已经进入前期的勘探和测量。
宁波至金华,金华至湘潭的铁路建造,将是一个数千万的大工程。
银行显然选择了一个更加稳妥的投资项目,而且不管是浙江、江西还有湖南的政府,都不会反对这样的工程。一来没有外资进入,本土势力也无话可说;二来,铁路的建设期间就能给当地带来巨大的利益,建成之后,更是一颗摇钱树,当权者无法拒绝。建成之后的铁路,只要不要像南浔线太短。总是保本经营,在民国其他的铁路的利润几乎可以用暴利来形容。每年的收益超过固定资产投入的15%也是极为寻常的。
种种迹象表明,银行团放弃了北洋政府,或者更贴切的说法是,曹锟在银行团内部很不得人心,没有投资价值。
还有一个消息让刘思源感觉不太妙。
从燕京传来的消息表明,教育经费似乎又一次被挪动了。其实民国时期的大学,大部分都是私立大学。
私立大学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国内筹集资金的私立大学,其中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军阀。比如曹锟还创办了河北大学。
还有一部分私立大学的资金来源于国外。或者外国公司和个人的教会大学。当初,老约翰?洛克菲勒也准备在民国建立一所大学,资金来源是以他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并长期资助的大学。但是因为大学创办需要很大的周期,社会影响力积聚缓慢,这才让老约翰改变了主意,资助了一座现代化的医院。
还有就是在燕京,八所隶属于教育部的大学。
作为内阁成员,虽然还是新人上任的总长。刘思源也深知燕京政府如果想要挪动教育经费的话,只能是这么几所大学。在民国,除了教育部名下的大学,很少会有大学因为无法承担教师工资。而成为舆论谴责的对象。
只有公办大学,才有这种可能。因为公办大学的教育资金,很容易被挪动,甚至是贪污。
刘思源正在纳闷。到底是那个没脑子家伙去动了公立大学教授们的工资。
不过很快,让人感觉风向似乎不对起来,《申报》向来是以敢于直面社会最尖锐矛盾。而不怕政府的报纸。当《申报》将教育资金突然‘消失’,这种模棱两可的话,作为新闻买点的时候,已经有人嗅出不一样的味道了。
不过这些不痛不痒的舆论消息,显然无法对政府高层带来一丝一毫的利益损失。
至于挨骂,当官要是怕挨骂,还能愉快的发财吗?
不过这次挨骂的范围有些大,从上海开始,仿佛像是传递的火炬,一路烧到了燕京城内。
新闻工作者,虽然鱼龙混杂,人渣,文痞不少;但是也不缺乏硬骨头,当《京报》也开始报导教育资金被挪动之后,曹锟后知后觉的感觉要出事。因为太快了,快到了发电报的速度。别看上海到天津和燕京有着一千多公里的距离,用蔓延也不太合适,简直就是火药库爆炸。因为两天的功夫,市面上的报纸都多多少少会关注一下教育资金的情况。有的是被一笔带过,有的是长篇累牍。
正当曹锟准备让人去调查一下,至少让大部分报纸‘闭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让他意想不到的大事。
上海的英国总领事馆被围住了,当然用‘围’这个字是不太妥当和负责。
确切的说,是被三十多个教授,还有一群不明真相,总人数在一两百人的路人围观下,开始了示威游行。
示威的主题也让人大跌眼镜。
主要就一个意思,督促英国政府向美国人学习,归还《辛丑条约》被多计算的军费和利息,用来振兴民国的教育事业。
游行者战战兢兢,但军警,尤其是公共租界巡捕房一开始是如临大敌。因为打从三年前的五四运动之后,民国的游行队伍一次比一次的规模庞大,而且租界成了游行队伍最喜欢去的地方。连正式警员,巡警,加上临时雇用的巡警,巡捕房也就一百多人,面对几千,甚至上万人的游行,连浪花都扑腾不起来。
在公共租界巡捕房,西籍巡捕房警察虽然人数少,但他们的收入很高,高到什么程度,一天20大洋。换成美元的话,差不多在8美元左右。一个月600大洋的收入,在民国能够过上天堂般的生活,所以西籍的警察非常惜命,也怕犯错,丢掉饭碗。
占人数颇多的华籍警察的收入,是个人都不会给租界卖命,因为他的月薪甚至不如西籍的警察一天的收入,一个月15块大洋。极端不平衡的收入,让华籍警察很少会当面和游行队伍冲突,因为一个月才15块大洋的收入,不值得他们去给英国人拼命。
而西籍的警察担心一旦事态失去了控制,他们就会解雇。更要命的是,领事馆的命令是不准出现冲突,至少游行队伍没有冲击领事馆的围墙是不允许反击的。
说实在的,教授们比巡警更紧张。双方一对峙都紧张的手心出汗,后背发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准点狙击
我的老公是奸臣
诱妻入室:总裁索爱成瘾
穿成天生万人迷怎么办
重生之寡人为后
欺我华夏乐坛无人,一首海阔天空唱哭全场
乔梁叶心仪
双生星火
卖草鞋的大耳贼
将军家的小娇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