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五百五十二章 多尔衮:全军直扑山海关!(2/3)

。”

多尔衮忙问道:“洪先生你说,吴三桂会投降我朝么?”

仔细想了一下,洪承畴很是谨慎的回答说:“只要摄政王抓住时机,运用得当,吴三桂可望降顺我朝。”

“可是两年前松山大战之后,锦州祖大寿也投降了,我朝对吴三桂百计劝降,连先皇帝也两次下书劝其归顺,他都置之不理,无动于衷。现下他手中尚有数万精兵,肯降我朝?”

“俗话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那时,明朝未亡,崇祯未死。吴三桂父子均为明朝守边大将,明朝也竭力供应粮饷,且吴三桂外有强援,梁国公为了能够守住关宁一线,粮饷军械,可谓是源源不断的供应。所以吴三桂能够大肆吞并异己,扩充实力。忠于明朝,则获利远远大于归顺我朝。故而有忠于明朝之心,不肯降顺我朝。如今明朝已亡,崇饷亦自缢殉国。吴三桂困守孤城,既无援兵,又无粮饷接济,而兵力又不如流贼强大,势末途穷之下,降顺我朝也是情理之中之事。臣以为我朝十余年来总想进兵中原,重建大金朝盛世局面,都因山海关不在我手,隔断我大军进出之路。应趁此时机,迫使吴三桂降顺我朝,献出山海关。此是千载难逢良机,万万不可迟疑。”

多尔衮也抱同样想法,但是他暂不表明自己已经考虑成熟的决定,而是环顾帐殿四周,强自按捺住心头兴奋,向范文程洪承畴二人问道:“如何能够让吴三桂势末途穷,不得已而归顺我大清,二位先生有何意见?”

范文程说:“洪学士比我的想法高明,请他说出他的新主张。”

摄政王望着洪承畴问道:“我大清兵不再走蓟州、密云一带进入长城?”

洪承畴回答道:“现在李自成进犯山海,我大军应该从此转道向南,轻装前进,直趋山海。原来我们不知李自成为了拔掉吴三桂这根毒刺而东征之事,臣只想到第一步是如何进入长城;第二步是在山海与北京之间占据一坚固城池屯兵;第三步是击溃流贼,占领北京;第四步是招降吴三桂,迫使他献出山海关,打通关内关外的大道。如今军情变化,以臣愚见,请摄政王将原谋划的几步棋并为一步走。也就是说,将招降吴三桂,打通山海关,击溃李自成,并成一步棋走。王爷睿智过人,遇此意外良机,何必再像往年一样,走蓟州、密云一带的艰险小路,替吴三枝独战强敌,留着他坐山观虎斗?”

多尔衮不觉将两掌一拍,脱口说道:“好,你说到了我的心上!”但马上又问了一句:“倘若吴三桂仍然忠于明朝,不肯投降,我军岂不被挡在山海关外?”

洪承畴已经胸中有数,立即回答说;“依臣看来,吴三桂并非明朝的忠臣,只是借忠于明朝之名对我朝讨价还价耳。如摄政王在此时处置得当,使吴三桂献出山海关,投降我朝,可不费过多的唇舌。”

“你怎么知道他不是真有心做明朝忠臣?”

“当流贼过大同东进的时候,崇祯下旨调吴三桂去北京勤工,蓟辽总督王永吉也亲到宁远催促。崇祯既下旨叫吴三桂赴京勤王,又命他不要舍弃宁远百姓,此系崇祯一大失策。但是当时吴三桂手下有七武两手。所以倘若吴三桂经过一战,自知兵力不敌,再经太子的诏谕,加上其父吴襄的劝说,投降李自成并非不可能。所以我大军去救吴三桂必须要快,按原计划从蓟州、密云一带进入长城就来不及了。”

多尔衮想了片刻,又问道:“流贼李自成率大军从北京来攻打吴三桂,能够攻占山海城么?”

洪承畴略一思索,回答说:“吴三桂可以抵御李自成三日至五日,以后难说。”

多尔衮又略感吃惊,问道:“为什么吴三桂只能抵御三日至五日?”

洪承畴说:“李自成必是担心吴三桂会向我朝借兵,所以匆忙间亲自率大军东征。北京距山海卫虽然只有七百余里,但因为北京附近各州县都没有对流贼真正降附,李自成又无后续部队,所以不仅是孤军东征,而且是悬军远征……”

“你说什么?”

“臣按照古人兵法所云,称李自成这一次是悬军远征。他的人马好比是悬在空中,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必须一战取胜,败则不可收拾。因此之故,他必将驱赶将士死斗,不惜牺牲惨重,使吴三桂无力抵抗。”

“李贼从关内攻破山海城容易么?”

“比较容易。”

“为什么?”

“臣在出关之前,曾在山海卫驻军多日,故对山海卫地理形势较为清楚。洪武年间,徐达率领明军北征,将蒙古兵赶出长城,开始修筑山海城。历代以来,靠长城以界南北。所谓山海关,是指山海城的东门而言,所以山海城的东门修建得十分坚固雄壮。门外又有瓮城。瓮城虽小,然而城墙高厚,与主城一样难攻。关门向东,而瓮城门偏向东南,所以攻关之敌纵然用红衣大炮也不能射中山海关门。瓮城之外,又修了一座东罗城,可以驻屯人马。明朝行卫所之制,所以将近三百年来,此地并未设县,称为山海卫,习惯只称山海。而山海卫的西城墙在徐达眼中并不重要,只是匆忙修筑,城墙又低又薄,城楼比较简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神级校花系统 诱爱成婚,Boss请深爱 超级私服 碧落天刀 报告陛下,世子殿下又在作死了 从另一个世界开始 仙界之蜕变 废婿神医在都市 当年万里觅封侯 雾隐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