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水师抵达(1/6)
为何明朝会用边墙和长城称呼后世人眼中的“万里长城”,其实是因为此时的所谓“明长城”和后世人眼中是完全截然不同的形象。
后世人看到的长城是经过包砖的城墙,而此时大部分长城却是夯土,外面并未包砖,只有蓟镇等少数长城段这样建造,其实就是一段土墙。
虽然是土墙,可也不是一般的土,都是按照城墙的制造工艺制造的夯土。
夯土其实并不是大家想的那样,先堆砌大量泥土,然后用石碾或者石杵进行反复捶打夯实,而是有专门的模具,把泥土捶打成紧密粘牢的泥砖。
夯土用的材料,一般是就地取材,当地有黄土就选择黄土,若是红土也可以选择红土,因地制宜。
取土后还会添加一些如粗砂、石灰块、粘土这样的东西,倒入泥砖模中制成泥砖。
这样的泥砖,内部非常紧凑,即便是水泡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才会渗透,也只有岁月才会成为破坏他们的利器,在日晒雨淋风吹经过若干年后才会逐渐老化。
泥砖成形后才会进行拼接,拼接过程中还会使用古代的水泥,也就是用糯米汁加上生石灰等原料制成灰浆填缝,让泥块的粘接更加牢固。
土墙出来后,若是要在外面包砖,也会用这种灰浆填缝,增加砖块之间的粘接牢固性。
这样的制作,可以让城墙屹立数百年而不倒,如果没有外力破坏的情况下。
明朝的长城,大多就是这样一点点建造起来的,可以说非常耗时耗力。
另外,古代烧砖也不简单,成本也不低,需要取土和采购大量燃料,非常耗费钱财。
所以大明一开始就只是选择制造一道土墙,分隔大明和蒙古的疆域,仅仅在一些关口才会在土墙外包砖,既好看也更利于城墙长久的保护。
毕竟,一座城郭可不是只用很短的时间,那都是千百年形成的交通要冲,自然需要更加严密的防守。
大明建国之初国力强大,拥有大量能征善战的将领和军士,自然不需要长城保护自己。
那时候的大明,不对外主动出兵就已经侥天之幸了。
只是随着永乐时代的结束,大明国力开始衰退,军事实力下降,才开始建造边墙。
嘉靖二十九年“庚戌之变”,明廷更加重视边墙,此后开始向边关拨银修缮城墙,其实就是在原有土墙之外开始包砖,同时也重修一些毁坏的城墙。
毕竟,在一些地势险要的地方,难免也存在一些豆腐渣工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