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 文官之横,起于于谦!(1/2)
太原府。
吕原和刘吉两人走出承宣布政使司衙门,皆是一脸凝重神情。
今年这次大旱着实可怕。
连布政司衙门都要节约用水,整个承宣布政使司的官员,几乎全部到地方去指挥赈灾了,留守的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右参议,在招待两人时,让人倒茶,都只倒半杯,告罪的说水源枯竭,两位海涵。
连布政司衙门用水都这么谨慎,可想山西这边的旱情有多严重。
不说赤地千里,基本上春苗都枯了。
刘吉咳嗽一声,「吕侍郎,你看咱们怎么分工,下官以为,灾情严峻,我们应该兵分两路,去检视各地灾情情况,迅速上报朝廷划拨赈灾粮款,下官请命去平阳府,太原府下辖的吕梁和晋中,还请吕侍郎多多费心。」
平阳府比较远,下辖临汾、汾西、洪洞、岳阳等地。
表面上看,这是在讨好吕原,刘吉去长途跋涉。
实际上……
刘吉的那点心思,吕原会不知道?
不动声色,「刘修撰心忧社稷,某甚是钦佩,那便依你之言,我们分头行事罢。」
刘吉笑道:「那下官就此别过。」
行礼,带着人立即出发去往平阳府。
吕原看着刘吉的马车远去后,转身上了马车,对车夫道:「去太原府锦衣卫千户所。」
检视灾情?
没这个必要。
有锦衣卫在,什么灾情不能清楚的知道。
吕原知道刘吉在搞什么鬼,也知道刘吉背后那一群人的算盘,对此吕原一点都不急,甚至还希望他们快些发动。
毕竟赈灾是大事。
他们发动后,自己这边才能快速的加大赈灾力度。
好消息,目前旱灾在可控范围内。
本地官府开办的粥厂,能确保暂时没人饿死,但要是刘吉他们拖上十天半个月,自己这边迟迟无法行动,则有可能饿死人。
太子殿下的意思……政敌要对付,灾民不能饿死。
吕原深为赞同。
倒不是说吕原没有其他心思,也有的。
当然也希望女儿吕焕能成正宫太子妃,但那是后事。
当下紧要是保住太子的东宫储君之位。
当务之急,去山西的锦衣卫千户所,把山西这边的情况摸透,看看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和山西都司,有多少人和唐氏外戚以及某些朝堂七卿勾连在了一起。
太子殿下可不只是对付唐氏外戚。
还要铲除一批守旧文官势力。
若非如此,朝堂上岂会出现一面倒支持换储的声音——有一批人,其实在配合大家演戏,陛下经营了十多年的大明朝堂,没有一点忠诚臣子?
像王文之流,上了年纪会支持陛下和太子。
那么年轻官员就不会为了仕途选择站队?
尤其是寒门出身的官员。
傻子都知道,这种大是大非面前,应该选择谁才符合仕途利益,再者,别忘了,于谦现在是帝师,朝野之间,支持于谦的人能少么?
……
……
文华殿。
于谦抚摸着胡须,看着埋头读书的太子,很是欣慰。
于谦在太宗治内出仕。
见过太宗。
当下的太子,其实很像很像年轻时候的太宗,锐气、阴狠,但又聪慧,不同的是,太子殿下的性情更矛盾一些。
更不同的是,太子殿下有点荒in迹象。
据今日戴义不小心说漏了嘴,这几日太子妃身体不适,太子殿下昨夜竟然让柳旒、周青、李琴三个人侍寝。
年纪轻轻的也不怕闪了腰。
看着时辰不早,于谦想早些去刑部,对朱见济道:「山西那边赈灾进展如何了?」
朱见济放下书,笑道:「吕原和刘吉,估计才到山西,我现在就担心刘吉和山西承宣布政使司那一批人拖时间,这样会苦了灾民。」
于谦哦了一声,「换储的风声有点激烈了,这事微臣有些奇怪,不说兵部那一干人,为何连陈循、商辂都会选择支持换储?」
兵部尚书刘珝、右侍郎唐盛支持换储,可以接受。
但兵部下面那一批郎中、员外郎和主事,很多都是于谦提拔起来的,现在于谦又是帝师,这些人不应该支持换储才对。
而且陈循和商辂是天子心腹,更不应支持换储。
什么一朝天子一朝臣。
都是扯澹。
陛下禅位,太子登基,就能影响商辂和陈循未来的地位了?
太子党目前可知的就那么几个,能威胁道商辂和陈循?
纯粹无稽之谈。
朱见济笑道:「于少保心里不明镜么,非要孤说出来?」
于谦难得露出一丝笑意,「这么说,是陛下和殿下早就布局了,倒也是讽刺,唐氏外戚是陛下一手提拔起来的,结果现在又要亲自下场来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带着空间穿到远古种田搞基建
古董商的寻宝之旅
医婿
豪门宠爱:999次逃跑
花都小神医张小凡
至尊武魂林凡舞倾城
卡道至尊
败光十万亿
祸害西游
护国医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