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四章 摒弃前嫌、同心协力?模拟计算问题(1/6)
会议室里。>
王浩开始讲解核聚变装置的主框架。>
主框架包含几十页的内容,设计图上主要包含外层螺旋磁场、强湮灭力场、内部的反重力场以及下方的支持设备,周围则有包含冷却系统、能源控制系统、以及连带的输出端口控制系统,等等。>
每一个部分都包含了很多内容。>
他主要讲解的是几个大型的系统,比如磁场控制、底层力场支持构架、电子控制系统,也包括输出端口的设计等。>
所有内容都是主要构架,并没有细节到材料或技术。>
主设计组的工作也是完善构架,细节化的内容有其他组来负责。>
每个人都认真的听着。>
多数人最开始都认为王浩拿出的只是粗略版本,给出一个大体的框架就差不多了,可没想到的是,他讲解的内容非常精细,框架已经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内容,给人的感觉就已经很完善了。>
等大部分讲解完成以后,他们发现主内容都已经有了,心里不由得很是惊讶,“这个设计比理想化的托卡马克装置,实现的可能性高的多。”>
“主框架已经牵扯到了控制核聚变的每一个难点……”>
“好像设计已经完成了?”>
有些人甚至感觉工作已经完成了,“接下来就是完善细节?分配工作?我感觉这个设计已经不能修改了。”>
实际上,还是有很大完善空间的。>
王浩在不断讲解的过程中,依靠《教学的馈赠》也获得了不少的灵感,他顺带就加了上去,很直白的讲了出来。>
这也让大家对于主框架的认识更加全面。>
他们都感觉设计已经可以了,接下来就是解决各部分材料和技术的问题。>
这种感觉很荒谬。>
因为研究才只是刚刚开始,设计组也还处在筹建过程中,连人员都缺少很多,结果主框架设计似乎完成了。>
这就好像是面临一个解题过程非常复杂的数学问题。>
王浩已经把解题步骤都设定好了。>
他们只要按照解题的步骤,一个个去填充细节的内容,题目就能够顺利的解决。>
当然,结果不一定正确。>
不正确的原因在于,研究会收到材料和科技水平的限制,有些设计看似是合理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