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三百三十章 下金陵(1/2)

第三百三十章 第0章 下金陵

水门之前的水道早给义军清空,一条大船行到水门前放慢了速度,掀起炮衣,露出一门“重炮”,炮身上铜锈俨然(其实是蒙古人早年丢在庐阳的一门老掉牙的中型炮加以简单整修)。轰地一声,一条“链弹”呼啸着飞去狂扫,轰然间水门倒塌大半。再轰两炮,水门便成为一堆碎木!大船只一拥而入。

(链弹就是两枚中间以铁链连接的炮弹、适合对付大面积障碍物。)

许多大船只再向里驶去。城上岸上的蒙古人箭如雨下,更有间断的炮轰击,船上以弓箭和炮回击,还是损失不。炮手们也已有多人受伤,只是身着厚甲,还能勉强坚持而已。

不过此时水门外已经有许多朱家军士卒靠岸,加入攻城队伍,大大减轻了水上的压力。

终于来到内水门面前,轰开它!轰然间水门毁了,这门老炮也炸了膛,终于光荣完成了它最后的使命。

航道上再无阻碍,大船只直接驶近城内码头,以密集的弓箭和炮向岸上射击。箭如飞蝗、炮子横扫,距离太近的缘故,双方都损失惨重,义军损失更多。

可蒙古人士气本就不高,又死了城门将军,一直只是零散反击而已,不知从谁开始逃跑的,反正逃跑的越来越多,直到崩溃!让义军轻易抢得了码头。

岸上的一些大木、石头犹自巍然,这些堵塞航道的利器竟没被用上。更有几条军船在码头上就那么放着,船上的火器完好无损,只是没有几个水手士兵—大都在城中青楼呆着呢!

既然突破了个口子,其它的就好办了,朱元璋顺利拿下了水城,大批的士卒上岸,却只是倚赖既有工事准备防卫。

紧接着他们和赶来的蒙古军发生了大战...激战一天,死伤狼藉,双方都有数千人填在了这里,义军死伤更多于蒙古人。不过朱元璋对这奇袭的结果还是很满意的,若是常规的攻城,想打进来还不知道要多死多少人。

夕阳西下,双方默契地停止了战斗。可是守城的蒙古大将军西华雷可坐不住了,因为他的城给围了!远远望去,四野里影影绰绰,不知有多少万人!更多的人还在从远方赶来。

瓮中捉鳖!

按照一般的军事逻辑,蒙古人方面还有六万多人,守城应该不成问题,对方虽然人多,可也无法让几十万人一涌而上。

问题是,蒙古人的士气十分低迷,补给也不很充裕,很难长时间守城!轻易丢了水城便是明证。那些汉军更不用了,炮灰都不够格。

最严重的是,对手已经控制了水城,可以此为出发点攻击城内目标—这绝对是严重癌症。

一封封情报不断送到大将军府,大多是不利的消息。

以出乎意外的速度,已有多达二十多万的“叛军”到来,把金陵城包围得水泄不通。

江北浦口一线已经失陷。

“叛军”不断有粮船到来,更运来了一些攻城器材。他们也派了大量人手到处砍伐木材制作云梯、冲车等,看样子准备大规模攻城。

沃姆雷急得直转磨,他已经靠信鸽发出几封求救信,可援兵能不能来还不大好。

“大将军,叛军朱元璋遣人送来一封信!”有人报道。

让沃姆雷稍稍有点意外的是,朱元璋不是劝降的,而是伸手的!的很明白:我只要城,不要你投降!要求城内的蒙古军一日两夜内轻骑撤退,后日将开始攻城!

沃姆雷没有暴跳如雷,只是唉声叹气。他知道,如此多的“叛军”若是不计代价的狂攻,他这几万人根本就守不住几天。

第二天早晨,沃姆雷又收到了不利的消息,苏州方向的道路已被叛军控制,援军来不了了。浙江大将军阿迷刺借口张士诚的原因,推辞不到。

于是沃姆雷也只得屈服!请了“叛军”的人来谈判。

第三天早晨,金陵城东门大开,四万多蒙古人各自骑马出城,迤逦东去。义军方面也算守信用,放开了道路让他们走,只是远远的监视。

至于那两万汉军,一哄而散、各回各家去也。

前脚蒙古人出城,后脚义军进城,拿下了这座千年古都!蒙古人是轻骑撤离,能带走的东西实在有限,大多数物资都留给了义军,特别是宝贵的火炮和火药。

朱元璋仅仅用了两天的时间就拿下了金陵城,大大出乎了全天下的意外。北面的蒙古人才布置南进牵制,陈友谅和张士诚紧急调集大军准备捣乱,可都已经晚了!破口大骂也没有用,只能悻悻撤军。

朱元璋一进城,立即就安排人告知天下:改金陵为应天府,自号吴王!几乎同时,张士诚也自号吴王。

张士诚和朱元璋都自称吴王,自是惦记上了苏南到浙北这块曾经的富裕之地,腆为地主。

朱元璋拿下了金陵(应天府),控制了安徽、半个江西和大半个江苏,一时间已经成为江南一带头号势力!便是与江左的陈友谅也不相上下。

一石激起千层浪,朱元璋率领的明教大军立时就成了众而矢之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荣光之主 周先生被朵娇花捕获了 执掌武唐 天才魔法师与天然呆勇者 地狱猎人 异能少年王 云巅牧场 末世之全能大师 徒儿,求你放过为师吧! 秦霖林天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