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章(1/2)

第二章

北京城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为蓟,曾经是燕国的都城。辽又以其为陪都,称为燕京(辽人又称其为南京);金(女真族建立的政权,与宋朝鼎立)也在此建都,号中都。除开这些割据一方的政权外,元、明、清三个“全国性”的朝代也都相继以北京城为首都。

而北京城除了政治上的地位外,它在军事上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它在政治上的重要性。一直以来它都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军事重镇,其在军事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历史上,北京城一旦失守,往往就意味着一个政权的衰亡,和一个新兴政权的诞生。

只是,这个新兴的政权,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是什么?

联想到日后,如走马灯般亮相历史舞台的崇祯、李自成和多尔衮三人,坐在马背上遥望着古老的北京城的卢智,心中感慨颇多。

人们都说历史的车轮总是向前进的,任何企图阻挡历史前进的人,都将被历史的巨轮压的粉碎。可是,清兵入关,真的是顺应历史潮流吗?一想到清兵入关后以“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为代表的对汉人的大屠杀;一想到汉人在满清的屠刀下,被迫留起后世被西方列强称作“猪尾巴”的辫子;一想到满清大兴“文字狱”,禁锢了中国人的思想,并将闭关锁国政策执行到了极至……卢智心里就很是不舒服。他可不认为满清入关带给中国的是进步。想想在满清的统治下,两百多年后的鸦片战争中中国用的火炮和炮弹,反而比起明朝末年用火炮和炮弹来还差了一大截,这能叫进步吗?

如果硬要说满清还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那就是它在“开疆扩土”方面有所成就。虽然在近代,满清割让了大片的土地出去,但是留给我们的疆土仍然相当的大。这可能是卢智唯一承认满清有所“进步”的地方。即便如此,卢智还是觉得这个“进步”不一定非要满清来实现不可。谁说汉人软弱?既然汉武帝能够击败强大的匈奴,为什么后世人就不能去开疆扩土?非要满清“代劳”?

正想着满清入关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这个严肃而现实的问题呢,他们一行六人就来到了城门口。

他们一行总共是六个人,除了卢智和杨易其外,只带了四名随从。这四名随从,可都是左男特意从队中挑出来,不但轻功、暗器、格斗本领都过得硬,而且人都很机警。不说他们能以一当百吧,以一当十是绝对没什么问题的。

毕竟是京师,守门的兵丁至少不是用老弱病残来充数的。连身上穿的号服,都不像别处那么寒酸,至少都有个六成新。也许城门口是属于“窗口单位”吧,京城又多的是皇亲贵胄、达官贵人,怕影响不好吧?卢智正打量着守城门的官兵呢,没想到人家也注意到他们了。

虽说嫌穿云弩过于扎眼,而且城市中用的机会不多,四个随从只随身带了些手雷来,但是他们这几个人衣着鲜光,又都是骑马带剑,自然引起了守门兵丁的注意。

这不,一个守城的兵丁就冲着他们喊道:“站住!”

卢智有些不耐烦的勒住马,冲着旁边的杨易其说道:“这回该你了。进个城有这么麻烦马?又来了一个……”

杨易其也懒得罗嗦,把他那块世袭锦衣卫百户长的铜牌往守城的兵丁面前这么一晃,就把事情给解决了。这边守城兵丁一看是锦衣卫百户长的腰牌,二话没说,立马陪着笑脸就放行了。卢智那边的唠叨还没说完呢,一见杨易其的动作这么快,只好把后面的话给咽了回去,心想:“看来,有他这个锦衣卫百户长在身边,真是方便不少啊!嘿嘿,回头一定要好好利用一下,省得‘浪费’啊!”

至于他要怎么利用,那可就是天知道了。只有一点可以肯定,现在正洋洋得意的杨易其,回头肯定是要大感的头痛的。

就在他们一行六人,志高气昂的骑着马进城的时候,人群中至少有三双眼睛盯着他们。在这热闹的京城里,到处都是人,想发现盯梢的人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不过,好在他们也没怎么在意有人盯梢的问题。反正这里厂(东厂)、卫(锦衣卫)横行,像他们这样“嚣张”的进京听封的人不引起厂、卫的注意才怪呢!他们一路上是慢慢腾腾的遛马过来,估计这个时候,吃了瘪的腾骧营众人早就该把他们的情况通知厂、卫了吧?

这盯梢的三个人中,一个精神萎靡不振;另一个过于张扬,不时流露出一种高人一等的架势;最后一个才是真正的盯梢高手,一般人很难看得出来他跟周围的普通人有什么区别。

卢智可以肯定,那个毫无盯梢经验的是腾骧营的人;另一个过于张扬,应该是锦衣卫的人;剩下的一个嘛,不用说——就是东厂的番子了,不愧是“专业人士”,盯起梢来确实有一套。

瞟了一眼那个应该是腾骧营的盯梢者,卢智心里想道:“看来他们的那两位千户大人,对于自己还是不放心哪!”

不过,相对于东厂和锦衣卫这两个“特务机关”,腾骧营那帮“花瓶型”的老爷兵倒没怎么上卢智的心。就卢智他身边带的这四个随从,不用手雷话,每个人估计都可以轻轻松松的在分把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黑科技学神 海神的悠闲生活 邪尊,别太猛! 甜蜜暴击:竹马是老师 快穿之攻略主神 相统天下 别问,问就是无敌 萌宅千姬变 重生唐朝当赘婿 龙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