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1/2)
第二十二章
至少,在这次短暂城门争夺战中,城头上摆着的那两尊重达四千斤的“巨无霸”,就是典型的摆设。从头到尾一声没有吭不说,连问都没有人问它们。它们身上包裹的严严实实的防水油布,还是几名上城来打扫战场的队员出于好奇给揭开的。
也许是由于长期日晒雨淋又没人管吧,原本应该是染成大红色的油布,已经渐渐显露出它本来的那种淡淡的土黄色;再加上附着在油布上的那层尘土,远远看上去颇有点刚出土的文物的样子。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掀开这两块巨大的、脏兮兮的油布前,这几个从来没见过红夷大炮的队员,还真不敢确定这下面盖的就是闻名已久的红夷大炮。
当包裹在红夷大炮上的巨幅油布被解开后,他们几个就忘了打扫战场的初衷,围着“参观”了起来。你在这个铁家伙上摸一下,我在那个铁家伙上拍一下,眼中尽是兴奋之色。
其中一名队员手按着红夷大炮,自言自语似的说道。“好家伙,可真够大的!这么大家伙少说也有三、四千的分量吧,也不知道是怎么造出来的?”
“是啊……你还真别说,跟副门主画给我们看的那个图样还真有点像!”另一名跟着附和的队员,惊奇的说道。
因为准备跟荷兰人动手的原因,在来的路上卢智一直在考虑怎么造出这个时代的“尖端武器”——红夷大炮。所以在途中休息的时候,卢智有时候不自觉的想这个问题,偶尔用树枝或剑尖在地上画出来。碰到有对他在地上勾勒出来的草图感兴趣的队员询问,他也会兴致勃勃的解释一番。
有人肯聆听自己对喜爱的业余爱好发表的“演讲”,估计谁都会乐意之极。他讲解时的那个劲头,跟球迷正好碰到有人向其请教足球方面问题时的积极性,有得一比!
在这个时代,红夷大炮是朝廷的“秘密武器”,普通人亲眼看到它的机会都不是很多,更别提对它了解了。卢智的解说虽然还称不上专业,但总比现代的某些普通科普读物上泛泛的介绍强一些,用来“糊弄”古人是绰绰有余了。
如果说这些年轻的队员们当初对于卢智画的草图和解说,心里还只是将信将疑的话;那么现在看着实物了,发现红夷大炮居然真的跟卢智画出来的草图相差无几时,除了个别人心中还是有那么一点疑虑外,绝大多少人心中就只剩下“佩服”二字了。
他们不是怀疑卢智画的草图和解说,而是怀疑卢智在这之前曾经见过“红夷大炮”。没见过,咋能画的这么像、说的这么详细呢?
卢智还真见过红夷大炮,不过那是在现代——他还是个现代人的时候。他画给手下众人看的红夷大炮草图,本来就是按照他记忆中红夷大炮的样子画得,那能不像吗?
其实严格说起来,卢智在现代看到的红夷大炮,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红夷大炮,而是清朝自己仿照红夷大炮自己铸的火炮。
曾经在关外吃足了红夷大炮苦头的满清统治者,对于红夷大炮异常的看重,毕竟那是明朝唯一曾留给他们刻骨铭心教训的火器。后来,好不容易从投降的明军那里得到红夷大炮的满清统治者,又体会到了红夷大炮为己所用后,在攻城略地时“攻无不克”的八面威风。故而在清兵入关后的两百多年时间里,清朝对红夷大炮进行了大量的仿制。
只是清朝仿制的红夷大炮,其制造工艺一直没有什么的改进。直到鸦片战争时期,仍然采用原始的泥范铸炮技术。用泥范铸炮,炮身不可避免的会存在大量的沙眼。对于膛压相当高火炮来说,这是一个致命的弱点,很容易导致炸膛的严重后果。
这还不算,人家明朝仿制的红夷大炮好歹还有准星和照门,并且自己还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开花弹呢!可到了清朝,他们仿制的红夷大炮连准星和照门都给省了不说,可以爆炸的开花弹干脆给换成屁都不会响一个的实心铁球——真是越混越回去了!
卢智当年曾参观虎门要塞,就见过清军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用的自铸火炮,那上面压根就没有设准星和照门。也不知道他们是想偷工减料啊,还是根本就没人会用瞄具瞄准了?
要知道视距内目测瞄准,准星和照门是最基本的瞄准工具。连没有准星照门,瞄准就只能凭经验;打不打的准,就只有天知道了。不信你哪天去靶场,特地找枝没有准星和照门的枪试试,看你能不能打的准靶子?
而且,由于清朝仿制红夷大炮时,不懂火炮的设计、制造原理,只知道一味的加增加体积重量,企图以此来提供火炮的射程。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虎门要塞装备的自铸大炮重达八千斤;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阴要塞装备的自铸大炮——“耀威大将军”,更是号称是重达万斤……可实际上,这些加大、加重的清代仿制红夷大炮的实际射程,还比不上三百年前明朝进口的那些只有四、五千斤重的红夷大炮。
如果卢智在这里的话,他看到两尊红夷大炮摆在自己面前一定会欣喜若狂。知道火炮的原理是一回事,可真正能制造出来又是另外一回事。好在卢智的业余爱好中有军事这一项,这种原始火器的理论对他来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天道为我开外挂
猎妖高校
带着农场穿年代文
军长是女生:总统大人,求放过
超品战兵
神父马维
亿万分身存档
独宠一人,谋定天下
军长是女生:总统大人,求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