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王府暗动(上)(3/8)
以疆埸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
孟达得信大喜,犹豫不决。司马懿则暗中率军进讨,诸将见孟达与吴蜀交接,劝司马懿先观而后动。司马懿:“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也,当及其未定促决之。”司马懿亲自率军日夜兼程前去讨伐孟达,八天抵达新城城下。吴、蜀派出援兵解救孟达,被司马懿部拦阻于西城的安桥、木兰塞等地。
此前,诸葛亮曾告诫孟达加紧防范,孟达写信给诸葛亮认为:“宛城和洛阳相距八百里,离我处一千二百里,上表给天子,来回路程,少需一个月,那时我的城池已修固,诸军都作好了准备。我驻扎的地形深险,司马公必不会亲自来,其他部将来,则不足为患”。而司马懿先斩后奏,仅八日就兵临城下,孟达又写信给诸葛亮,惊叹:“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
上庸城三面环水,孟达在城外树立木栅,加固城防。司马懿挥师渡水,毁其木栅,直逼城下。公元228年(太和二年)正月,司马懿兵分八路攻城,仅十六天,孟达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开城投降。魏军入城,擒斩孟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司马懿回军,仍驻宛城,奖劝农桑,禁止浪费。南方吏民心悦诚服。
起初,申仪久在魏兴郡,专威弄权,擅自借皇帝名义刻制印信,私相授予。孟达被杀之后,申仪自生疑虑。当时各郡郡守见司马懿克敌制胜,纷纷奉礼祝贺。司马懿听之任之,并让人向申仪暗示。申仪只好前来祝贺。司马懿乘机将他收捕,送往京师。司马懿又将孟达余众七千余家迁往幽州。不久蜀将姚静、郑他等率其部属七千余人来降。
当时边郡新附,户口不实。朝廷想加以核实,请司马懿进京,征询他的意见。司马懿认为:“贼以密网束下,故下弃之。宜弘以大纲,则自然安乐”。
魏明帝又问他吴蜀都该讨伐,应该先从何处着手?司马懿回答:“吴以中国不习水战,故敢散居东关。凡攻敌,必扼其喉而其心。夏口、东关,贼之心喉。若为陆军以向皖城,引权东下,为水战军向夏口,乘其虚而击之,此神兵从天而坠,破之必矣。”魏明帝同意他的看法,命他回宛城备战。八月,大司马曹休不依计划,迳下皖城深入敌境接应诈降的吴将周鲂,在石亭被陆逊伏击,大败,曹休病死。
公元229年(太和三年),蜀丞相诸葛亮第三次出兵攻魏,并占据武都、阴平二郡。公元20年(太和四年),魏明帝决定兴师伐蜀。升司马懿任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与大司马曹真一起伐蜀。
八月,魏明帝命曹真率主力由长安入子午谷,左将军张出斜谷,司马懿自荆州溯汉水出西城,将兵分三路会攻汉中。司马懿从西城开拓道路,水陆并进,沿着沔水逆流而上,直达朐腮,攻克新丰县,驻军丹口,后遇雨班师。
公元21年(太和五年)二月,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第四出进攻魏,包围祁山贾嗣、魏平部,并以木牛流马运输粮草。魏明帝对司马懿:“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派他西驻长安,都督左将军张、雍州刺史郭淮等防御蜀军。司马懿留部将费曜、戴陵率4000人守,自率主力西救祁山。张劝司马懿分兵驻扎雍、两地,以作大军后镇,司马懿不同意,他:“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于是挺进喻麋,对战诸葛亮。
至此,史书上对今后的作战却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记载。
《晋书宣帝纪》: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之麦。诸将皆惧,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资治通鉴》: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懿遇于上之东。懿敛军依险,兵不得交,亮引还。懿后等寻亮至于卤城。张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不在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军食少,亦行去矣。”懿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懿病之。诸将咸请战。夏,五月,辛巳,懿乃使张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汉人获甲着三千,懿还保营。六月,亮以粮尽退军。
两书均记载诸葛亮带兵夺上粮草,《晋书》记魏军卸甲轻装,日夜兼程,在汉阳与诸葛亮相遇,司马懿派将军牛金率轻骑做饵,诸葛亮退兵至祁山,屯兵卤城,据南北二山,堵水筑围墙。魏军攻破,大破蜀军,俘获斩首数万。《资治通鉴》记司马懿开始依险道行军,使双方军队不得交战,诸葛亮只得带兵返还;司马懿又寻找诸葛亮的部队到达卤城,张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反派又让她翻车了[快穿]
最强特种兵之战鹰
盘龙,磁场转动
边缘
三国之韩家二公子
假少爷被赶回农村带妻儿逆袭人生
重生异界当帝王
寒峰剑启:九域玑变
盗墓鬼城
封神:我为人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