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407章 梯田(1/3)

其实周文说的就是后世大规模开发的梯田。

其实梯田早在西汉年间就已经在华夏南方开始出现。

由于南方雨水繁多,这一时期以便于耕作和保水保肥、增加产量的小面积区田形成为标志,并且已经开始修筑山地池塘,以收集径流进行灌溉。西汉时,我国南方丘陵山区的农民,基于种稻和保持水土的需要,开始将山麓及沟谷中较低缓的坡地修成水平梯田。

而华夏北方平原众多,可用耕地远比南方为多,加上北方的水资源不如南方,雨季时间较短,梯田不易储水,所以这个时期北方还没有成规模的梯田。

周文虽然不懂农业,但是他却是有样板可以借鉴,那就是与离石相隔数百公里的昔阳县。

别看昔阳县现在还没什么名气,而且还是一个比离石县还要落后许多的一个贫瘠县,但到了后世,这个县可就全国闻名,名气远远超过了全国的其它县。

就因为昔阳县出了一个全国农业的模范村,叫做大寨。

大寨村地处太行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家家住的是破土窑,吃的是糠菜粮。全村就是最富裕的地主家里,也只是吃玉茭面,还没有多余的粮食。

当地人是这样形容大寨村:“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亩平,年年灾情多。”

但大寨人却不认命,而是向恶劣的自然条件发起了挑战,并在几年后获得了成功。

从1953年到1962年,大寨人劈山填沟,重新安排山河,在7条山沟里垒起了总长7.5公里的180多条大坝;把300亩坡地垒成了水平梯田;把4700多块地修成了2900块,还新增加了80多亩好地。

平均亩产从65公斤上升到385公斤,有的梯田的亩产量竟然超过500公斤,这个产量甚至比当时江南一些地区的产量还要高。

在华夏农业最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大寨不仅没有人挨饿,反而每人向国家上交余粮400多公斤。

而彼时大寨人只有50来户、360余人。

其实在山地开发梯田,说白了就是“筑坝储水、填沟造田。”这个八字诀。

周文是在后世闲暇之时,在网络上看过一部叫做“昔阳红似火”的古老纪录片,这才知道了在山区筑造梯田的大致原理。

当然,说来容易做来难,但周文有这个信心。

首先是吕梁山区大部分被森林覆盖、植被茂密,水资源丰富,水土流失不严重,平出地来就能种粮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